近日,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简称“省联社”)传来捷报:截至8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存款总量率先在全省各金融机构突破6000亿元大关,达6144亿元;贷款总量达3508亿元,存贷款总量和增量继续位居全省金融机构第一位。
“农信社因‘农’而生,因‘农’而长,就是要以‘严’和‘实’的作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更好地服务‘三农’。”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张志军说。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来,全省农信社系统把专题教育与业务经营、行业管理有机结合,集中力量深耕“三农”这块“战略根据地”,担当农村金融主力军,强化支农主力军地位。
贫困农户的贴心银行
“过去,贷款只围着富人转,现在,贷款也跟着我们穷人跑。”
9月上旬,麻阳苗族自治县兰村乡望远村村民周尚杰看着自家猪舍里的200头肉猪,乐得笑开了花。去年底,县农村商业银行主动给他发放了5万元的贫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助他办起了一个生猪养殖场。靠着自己的勤劳实干,周尚杰把猪场办得红红火火,预计全年可出栏肉猪约1000头,获利超过15万元。
一个“钱”字,捆住了多少贫困户发展生产的手脚。在专题教育中,全省农信社系统把金融产业扶贫作为认真践行“三严三实”的课堂,通过找准贫困农户经济特点与银行市场化经营的结合点,为贫困农户量身定做了特惠金融扶贫“套餐”,探索形成了“小额信贷+扶贫产业+贫困户”的金融产业扶贫模式,力争让贫困地区人民同全省人民一道携手奔小康。
省联社把过去对农户净资产、纯收入、资信状况等多项指标的考量变更为只对贫困农户诚信评价、人均收入和家庭劳动力三项指标进行评级授信。经过评级授信的贫困农户,只要有合适的产业项目,无需抵押、担保,就能向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申请最高5万元的贫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并获贴息支持。
“用金融‘贷’动贫困户,帮他们扫除奔小康的‘拦路虎’”。省联社“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办公室副主任罗晓明介绍,省联社分两批启动53家法人行社开展金融产业扶贫试点工作,共对39.07万户贫困农户评级授信,授信金额72.46亿元;累计发放贫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5.27亿元;引入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7家,发放贷款1.47亿元,带动7000余户贫困农户开展生产。
小微企业的“伙伴银行”
农村信用社是社区性中小金融机构,是小微企业的天然盟友。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全省农信社系统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将盘活的存量和新增贷款重点向“三农”和小微企业倾斜,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积极打造小微企业的“伙伴银行”。
省联社提出,力争对农户评级和确有有效需求的客户评级授信达到100%,对农户、种养大户、工商户的有效贷款需求满足率达80%以上。为了适应农户、小微企业“急、短、频”的信贷需求,全省有117家县级行社成立贷款中心137个,119家县级行社设立贷款专柜2976个,实行“流水线作业、一站式办结”;并通过开展“两扫五进”( “扫楼”、“扫街”、进村组、进社区、进门店、进园区、进楼宇)活动,储备完善了客户的经济档案、提前完成评级授信工作,将法人代表诚实守信、产品竞争力较强的中小企业列入贷款审批发放的“快车道”。
对于贷款审批的“光速”,浏阳市雄民食品加工厂厂长余学寨体会最深:“他们一天就帮我省了50万!”
去年8月,大豆成品油的市场价格出现波动下滑,余学寨准备趁低价购进800吨一级豆油。急需资金的他找到浏阳农商行荷花支行申请贷款600万元。第二天,600万元贷款就到达余学寨的账户,由于“下手”及时,余学寨光这一单就节约成本50万元。
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说到底还是“担保难”。全省农信社系统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需求,转换思路,创新担保方式,为优质客户量身打造个性化的金融产品。
针对“三农”贷款缺乏抵押物的现状,各地农信社相继推出创业循环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房抵押贷款以及土地经营权、仓单、运单、订单等质押贷款,推出“小额农贷、小额商贷和小微企业贷款”“三大授信”产品,并适度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
截至8月末,全省农信社系统贷款总量达3508亿元。其中,涉农贷款总量达2996.37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4.3%。小微企业贷款1587.28亿元,占贷款总量的45.24%。
百姓身边的便民银行
新常态下“三农”的发展变化,将带动农村金融需求的调整、优化和升级,也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全省农信社系统以“严”和“实”的作风,着眼于产品创新和科技创新,强化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我省一些边远乡镇和村寨,一度被金融机构“遗忘”,导致农民存款难、取款难、贷款难,国家惠农资金和财政涉农款项也兑付困难。
如今,这一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全省农信社系统采取以新设营业网点为主,辅以金融服务工作站和安装ATM(自动取款机)、小额助农取款POS机等方式,填补了102个乡镇金融服务空白。目前,全省农信社系统有机构网点4042个,其中80%的网点分布在乡镇和社区。
临近中秋、国庆双节来临,衡阳县台源镇长青村的不少村民来到村口的便民金融自助服务点取款,用来置办节货。“以前,长青村由于没有金融网点,我们存款、取款、汇款都要跑上几公里路,到镇上农信社的柜台上办理。”村民李宗福告诉记者,“现在家门口就有了取款机,取钱、转账、缴费、口头挂失……都能在这搞定,真是方便多了!”
为了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全省农信社系统稳步实施“自助银行百千万,移动银行全覆盖”便民服务电子化工程,让金融服务“不出村”。省联社计划在今明两年内组建100家针对中小经营户服务的商圈自助银行、1000家针对城市居民服务的社区自助银行和10000家针对乡镇农民服务的村口自助银行,努力实现“镇镇有自助银行、村村有pos机、户户有农信卡”。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孙敏坚
编辑: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