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杨柳青 通讯员 张前宝 郭兰胜
近日,记者在桂东县采访,听到了一个关于侍母至孝的温暖故事。
故事主人公叫黄俊芳,1991年出生于桂东县寨前镇白竹村一个农民家庭。皮肤黝黑,嘴角带着憨憨的笑,厚厚的眼镜片后眼神有点羞怯。这个朴实的大男孩,因为家庭原因,有着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成长经历。从17岁开始,他带着重病的母亲上高中、读大学,一边求学,一边辛苦打工为母亲凑医药费。
母亲突患重病,
17岁少年带母上学
10月下旬,记者来到黄俊芳家。
这是一个破旧的土坯房。屋内光线昏暗,有几丝阳光从开裂的墙壁渗透进来映在地上。一张桌子、几个小板凳就是客厅的全部家具。
黄俊芳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黄小容原本辛勤耕耘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生活勉强能维持。
但厄运降临在俊芳17岁那年:黄小容右肩长出一个肿瘤,被确诊为乳腺癌晚期。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个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陷入崩溃。黄俊芳的父亲四处借钱,好不容易才凑够一万多元的手术费。手术后,黄小容的病虽有所好转,但身体状况很差,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需要持续化疗。
父亲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但病重的母亲又需人照顾。怎么办?面对残酷的现实,俊芳做出一个决定:带着妈妈去上学。
为了支撑起这个家,在县城上高中的俊芳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民房,把妈妈接了过去,他的人生角色也发生了巨大转换。
每天早晨5点,当别的同学还在睡梦中,他已摸黑起床,像个家庭主妇去买菜,安排油盐柴米;8点,走进课堂;课后一路狂奔回家做饭、洗衣服,帮妈妈擦洗身子;晚上,照顾完妈妈再坚持学习到深夜。
高中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黄俊芳像陀螺一样高速旋转,每天穿梭于教室和家中。黄俊芳的高中班主任明义波回忆:“每天俊芳都在学校和家里来回跑四五趟,同学们休息的时候,他要照顾母亲,同学们睡觉的时候,他还在抓紧学习。”
苦难是一所学校。正是在这所学校里,俊芳磨砺出了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优秀品质。2011年,通过努力,俊芳以理科593分的优异成绩被青岛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录取。喜讯传来,俊芳来不及开心,为了筹集学费,他早已开始四处打工。家教、捡垃圾、洗碗工……直到开学日期一天天逼近,他才在老师的催促下带着母亲前往青岛大学报到。
异地求学,
为了生活变身“打工狂人”
到了青岛,俊芳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租房子。
“我找了很多房子,房东一看到妈妈的情况,就找各种借口推脱。我求过很多次,也哭了很多次,但根本没用。”黄俊芳说,他一连跑了6、7天,才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潮湿阴冷的地下室。
母亲安顿好后,俊芳便开始寻找各种打工机会。“家里没啥经济来源,只有低保金和爸爸的打工工资。他打工收入千把块钱,除了开销,寄给家里的钱不多,还要还债。妈妈的医疗费和我的学费除了靠低保和政府的接济外,就是向亲戚朋友借钱。” 谈到钱,黄俊芳皱了皱眉头。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但俊芳每天只能穿梭在校园周边的各个商铺间:发传单、产品推销员、家教,一进学校他就接了三个兼职,化身“打工狂人”。
大二的时候,因为英语成绩突出,俊芳又应聘到一家翻译公司做兼职翻译。“翻译只有晚上和周末才去,薪资是根据工作量来的,1个月500元左右。算上零零碎碎的一些兼职和勤工助学金,一个月有2000多元。”俊芳说,母亲每个月的医药费近千元,加上房租、吃饭等日常开销,他的打工所得也只能勉强应付。
有时看到同学们在校园里悠闲地散步,俊芳心里特别羡慕。但他明白,他的大学时光,没有花前月下,没有觥筹交错,他必须不停地打工打工再打工,他要为父母撑起一片天。
毕业在即,
希望通过媒体找到理想工作
俊芳告诉记者,明年6月他就毕业了,但现在的他有点迷茫。
因为成绩优异,踏实肯干,俊芳已被青岛一家3D打印公司录取了。虽然现在还是实习阶段,但公司给了他与正式员工同等的待遇,并希望他能留下来。
“我很犹豫,父亲年纪大了,打工打不动了,母亲患病,她也希望回到老家。虽然在青岛有不错的发展,但我也必须照顾父母。”说到这里,俊芳满脸愁容。
俊芳希望,通过媒体在湖南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能让他好好赡养父母,改变家里贫苦的命运。“将来,我也会更加努力,回馈社会以及那么多帮助过我的人。”俊芳说。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杨柳青 张前宝 郭兰胜
编辑: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