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株洲市援助400万元建成的扎囊县阿扎完小运动场,成了孩子们跑操、打篮球、玩游戏的天堂。
湖南日报记者 颜斌 摄
开篇的话
20年深情绵绵,20年执着奉献,20年硕果累累。湖南援藏,为雪域高原送去了幸福吉祥。
1995年,我省坚决贯彻中央的战略决策,开始实施对口援助西藏山南地区的工作。从此,我省援藏人才、资金、项目源源不断来到了山南;而山南,也深深“住”进了湖南人民的心间。
今年适逢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湖南对口援藏20周年。10月下旬,我省新闻媒体记者赴西藏山南进行了深入采访。从今天起,湖南日报推出《2015湖南媒体山南行》系列报道,并在“新湖南”移动客户端同步推送,展示湖南援藏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援藏干部的动人风采、山南美丽的自然风光等。
湖南日报记者 朱文硕 孙敏坚
深秋,西藏山南。蓝天白云,雪山圣湖,满目清澈高远。
阳光里,贡嘎县86岁的次旦卓玛老奶奶和300多位五保老人,在他们舒适的新家——县五保户集中供养中心,惬意地晒太阳、聊家常、跳藏舞。5个多月前,他们还只是分散住在县内各地简陋的房屋里。
阳光里,扎囊县阿扎完小的索朗丹增校长,带着700多名小学生,在学校崭新的运动场上欢快地跑操、打篮球、玩游戏。去年,他们的运动场还是破破烂烂、尘土飞扬,不适合运动。
阳光里,桑日县绒乡冲达村的旦增卓嘎大妈,拧开自家小院的水龙头,接一桶清凌凌的自来水,洗衣做饭、抹桌浇树。6个月前,她家和全村居民还得从老远的地方背水回来用。
变化,美好的变化!这其中,凝聚着湖南援藏大业的功劳。正因为有了湖南援藏资金,贡嘎县建起了五保户集中供养中心,阿扎完小新修了运动场,冲达村开通了自来水。
这些,只是湖南援藏成就的缩影。20年来,我省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援助山南地区,用真诚与执着、智慧和汗水,谱写出爱洒雅砻的动人篇章,描画出“格桑花共芙蓉艳”的美丽景象。
20年援助资金12亿余元,助推山南经济社会大发展
我省从1995年开始援助西藏山南地区,长沙、株洲、岳阳、常德4市分别对口援助该地区贡嘎、扎囊、桑日、隆子4县。
20年来,我省历任省党政主要领导和相关负责人经常听取援藏工作的情况汇报,多次组团到山南地区考察交流,召开省委常委会或专题办公会研究制定援藏方案,具体落实援建项目和资金,为援藏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保障。去年11月27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援藏援疆工作。徐守盛深情地说,对口支援西藏和新疆,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全省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始终带着感情和责任,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各项工作。
带着感情和责任, 20年来,我省共选派7批干部人才进藏工作,累计向山南地区援助资金12亿余元,援建项目309个。基础设施方面,建起了湖南大道、三湘大道、山南体育场、新闻大厦、湘江医院、湘雅广场、客运中心、地区高级中学综合教学楼等一大批市政、交通、文教、卫生、水利项目。基础产业方面,帮助开发旅游、矿产、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切实改善产业结构。基础工作方面,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维稳工作,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在加大援助力度的同时,我省也注重增强山南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实现了援藏工作由“单纯输血”向“输血”和“造血”并重的方式转变。利用湖南日报、湖南卫视、湖南经视、红网、援藏网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山南优势资源及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引导内地企业与山南加强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帮助山南开展招商引资,引进了一批企业及项目。如香港祥光华公司投资10亿元建设雅砻文化大观园,中电投、中广核等电力公司及梦洁家纺、张家界一线天峡谷旅游开发公司等湖南企业落户山南。依托湖南省内市场营销优势,以打好“高原绿色”品牌为切入点,连续7年在长沙举办的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大力推广山南优质农产品。如今,以藏鸡蛋、红土豆为龙头的山南农产品,已打入北京、湖南等地市场。
通过我省持续、全面的援助,山南地区经济社会得到较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山南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13亿元,比1994年增长20.9倍。其中,我省对口援助的贡嘎县、扎囊县、桑日县、隆子县,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9.1亿元、5.6亿元、9.6亿元和7.4亿元,分别是1994年的23倍、14倍、29倍和34倍;四县农牧民收入分别为8230元、7395元、8773元和7455元,分别是1994年的12倍、9倍、7.6倍和8倍。
把改善民生作为援藏首要任务,增加藏族群众的“获得感”
扎囊县扎其乡德吉新村,原本基础设施匮乏,人畜混住,卫生环境糟糕。当地政府投入8000多万元,其中株洲市支持援藏资金1500万元,对这个村进行搬迁改造,于2013年底完成。如今,德吉新村人畜不再混住,房舍干净整齐,基础设施齐全,成为山南地区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村党支部书记加央桑布对记者连连称道:“我们全体村民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毛主席家乡的干部!”
隆子县卫生服务中心以前不能做骨科内固定手术,当地患者要坐车3个多小时,翻越3座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到地区医院就诊,非常麻烦。今年,对口支援的常德市派来骨科专家做内固定手术,并且传授医术,解除了当地患者的烦恼。
我省对口援助的4个县,今年全部建成了五保户集中供养中心,建设经费中都有我省援藏资金。集中供养中心里,食堂、医务室、娱乐室等一应俱全,住宿房间设施齐全、干净舒适,还不用交一分钱。在这样“高大上”的新家,五保老人们得以安享晚年。
“十二五”以来,我省把改善民生作为援助山南的首要任务,突出办好利民惠民实事。一是实施重点民生项目。按照“向基层倾斜、向农牧民区倾斜”以及民生项目资金不低于80%的红线要求,着力建设一批基层农牧区项目和小康示范村。二是积极拓展就业渠道。我省对口支援项目,90%以上聘用当地务工人员;协调我省企业吸纳山南地区富余劳动力就业,定期举办面向西藏籍大学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近3年为西藏籍大学毕业生提供200多个工作岗位。三是加大医疗援助力度。加快山南湘江医院、藏医院等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每年选派卫生援藏人才赴藏工作。去年,我省医疗卫生援藏人员接诊2700多人次,康复治疗2300余人。四是实施教育援藏工程。每年组织省内教师到山南任职或支教;加强山南师资培训,近5年共培训当地教师600多人次;加大对我省中学“西藏班”的支持力度,目前已累计办班百余个,其中首届“西藏班”高中毕业生全部被重点大学录取;山南地区率先在西藏自治区实现基本“普九”目标,中等职业教育进入全区前列。
援藏干部身上,有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有位诗人说过:“树起来,是座丰碑;铺展开,成为传奇。”这句话用在我省援藏干部上,很贴切。因为,在他们光荣援藏的背后,能找出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我省第二批援藏干部、时任山南地委副秘书长曾智夫,进藏前父亲患癌症,处于病危状态。这位本该尽孝心的汉子,强忍泪水毅然进藏。不到一个半月,父亲病逝的噩耗就传了过去。领导劝他回去奔丧,其时山南正遭50年一遇的洪水袭击,他无法离开自己的岗位。泪流满面的他只能朝湖南的方向跪拜数次,遥送父亲归去。之后,他将悲痛化为一篇《父亲永恒》的文章在《西藏日报》发表,作为对慈父遥远的祭拜。
我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总领队、时任山南地委副书记华学健,2004年便是我省第四批援藏干部。从第四批一直干到第六批,华学健连续援藏9年,个人捐款4.3万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达11人。9年间,作为儿子,他没能很好地对父母尽孝;作为丈夫,他没能很好地对妻子尽爱;作为父亲,他没能很好地对女儿尽责。2006年,父亲病危,家里多次打电话催他回去,但当时正值跑项目要资金的关键时期,他选择了“尽忠”。直到父亲临终前一天,他才匆忙赶回家,为老人理了最后一次发,洗了最后一次脸,强忍着巨大悲痛送走了父亲,4天后又返回了工作岗位。援藏期间,唯一的女儿经历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两个重要阶段,他都把重担留给了妻子独自承担。每次提到家事,华学健的内心充满了无限愧疚。
我省当前第七批援藏工作队总领队、山南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卜建才,进藏后牙齿出现松动,但因为要到高寒边境履行维稳职责,他没有积极治疗,而是选择了保守治疗。结果,4个月后,4颗门牙因贻误治疗时机而脱落,至今无法补好。
这样的故事,在援藏干部人才身上还有很多。20年来,他们克服高原缺氧之苦、条件恶劣之苦、远离家人之苦,恪守“有志而来、有为而归”的承诺,以雄鹰样的姿态和牦牛般的精神,架起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桥梁,在雅砻大地上树立起了湖南援藏的永恒丰碑。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朱文硕 孙敏坚 颜斌
编辑:王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