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入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康晓乔 2015-11-13 10:22:30
时刻新闻
—分享—

  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

  □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

  对于我国发展战略来说,“十三五”是一个重要的机遇期,准确判断、深刻把握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分析“十三五”时期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判断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过经过二十多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扩张,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都发生的深刻变化,准备把握这一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是我们在“十三五”建设时期发挥优势、把握机遇、主动出击、赢取未来的关键。

  转结构,经济发展迈向新常态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从“快”字当先转向“好”字当先,以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到提出绿色GDP、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开始在质量上做文章。十八大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经济发展纳入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发展大局中,全国一盘棋,经济发展格局进入调整中。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虽然,国际环境中金融危机引起全球经济发展速度下滑,国内人口红利减弱以及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各种因素使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是,我们有全世界最大的国内需求市场,居民收入增长计划,新城镇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现代化、扶贫脱贫工程,通过消费与投资拉动需求,都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船在航进中,需要规避风险,调整方向,这时总要放缓速度。我们当前经济发展进入中速发展时期,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规律,也是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明“政”权,纵深改革释放新动能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目前,我国经济上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摸索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的正确途径,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遇到瓶颈,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也越来越紧迫。没有能够脱离政治影响的经济,也没有不需要经济支撑的政治。全面深化改革下一步要求需要大力推动政治改革。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领导重拳出击反腐倡廉,全党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落实真抓实干的党风党纪。“十三五”规划把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提到战略高度,提出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建立服务行政府,在政府管理与经济自主发展之间实行简政放权,把政府的交给政府,把市场的还给市场,打开自然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增加市场竞争活力,更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潜能。当前,我们面临的各种矛盾只能通过发展解决,深化改革,是我们推动发展不断向前的动力源泉。

  求突破,强化创新激活新空间

  “十三五”规划把创新发展摆在首位。创新发展是提升发展质量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社会时代,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力就没有话语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我们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中国打开国门三十多年,融入世界发展洪流三十多年,从前一阶段以学习引进为主,到现在强调自主创新,强调知识出口与技术出口,强调国家软实力,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富国强民的必然要求。创新的第一要素是人才,没有创新型人才就没有创新型产出,无论是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没有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引领,就不会取得创新的成功。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并不是人力资源强国,但是我们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与丰富的学习积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我们落后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然而,面临全球化与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局势,只要我们把握好时机,看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就能搭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快车,缩短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差距。 (执笔:陈英 贺培育)

  加快形成新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基地

  五中全会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理念的实现必须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着力点,加快建立和健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推动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是推动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确保“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有助于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构建创新驱动的发展机制。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构建创新驱动的发展机制。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和投资来驱动,尤其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大规模投资更是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导杠杆。如今,高投资带来的弊端已经逐渐显现,资源的有限性和人力成本的增加也决定了要素驱动的不可持续性,实现发展动力升级换挡已经迫在眉睫。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构建创新驱动的发展机制,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完善合作创新机制,搭建科学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必须加强利益引导机制,引导企业自觉自主创新,让创新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必须改进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充分调动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优化政绩考评的导向机制。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优化政绩考评的导向机制。传统政绩考评机制往往注重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忽视了质量和效益,这就将经济建设引上了一条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高排放的路子,导致了产业结构失衡,出现了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乏力的矛盾现象,也直接影响了一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社会资源投入不足,致其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更为严重的是,传统的发展方式也导致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就必须优化政绩考评的导向机制,改变过去以GDP为重心的各级政府政绩考评机制,增加以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发展指标和以空气质量、河流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发展指标在各级政府政绩考评体系中的权重,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注重规模速度到提升质量效益的转变,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的良性循环。

  完善政策配套的保障机制。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完善政策配套的保障机制。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证明,构建更加开放、充满活力而又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是破解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问题的关键锁钥。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从本质上看还是制度设计出现了问题。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就必须建立一系列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环境,就必须对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当中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形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向合力。当前比较紧迫而重要的改革是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关键是要理清政府和市场的职能,管好该管的,放手不该管的,充分释放市场活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狠抓决策落实的监督机制。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狠抓决策落实的监督机制。好的决策,如果执行不力,它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导致改革的失败。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就必须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首先,要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度,将目标任务分解立项,责任到领导、任务到处室、量化到岗、细化到人;其次,要建立健全定期汇报制度,责任人组织部门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并定期向主管部门报告工作进展情况;第三,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结合起来,利用多种手段、多种渠道加强对部门领导干部工作落实的监督;第四,要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对落实不到位的责任人,要坚决追究追责。

  (执笔:唐亚阳 余文华)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基地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要深植理念,还要坚守原则,实施有力的举措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美丽中国”的重要体现,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树立一个理念——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思想、新观点,其核心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五中全会指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深刻认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性,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等思想观念刻入脑海,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用持续的“绿色发展”、“低碳发展”,赢得更持久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坚持两项原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更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必须遵循和坚持的基本原则。其一,节约资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人类资源。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其二,保护环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动力。五中全会提出,“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等,这些政策措施将有效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和成型,使诗人描绘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谐美景存于现实。

  实施三大举措——明确发展目标、健全制度保障、聚合社会力量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是美好愿景,又是长期而浩大的民生工程。一是明确发展目标。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和部署,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引领,以生态建设、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为重点,把绿色环境、绿色生态作为基本要求,把绿色产业、绿色经济作为价值取向,把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作为全民行动,通过节约能源资源、综合治理城乡环境、建立生态补偿和共享机制、发展绿色生产、引导绿色消费等,扎实推进“绿色湖南”建设,确保湖南在2020年基本实现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发展目标。二是健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依赖于一个长期、规范、稳定的制度环境。严格的制度、严厉的法治是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坚强后盾。新形势下推进“绿色湖南”建设,必须结合“法治湖南”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湖南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等薄弱环节的立法,同时加强对全省现有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修改、完善,建立健全具有湖南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三是聚合社会力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在此基础上实现“人人共享”。为此,要动员社会公众从身边的环保小事做起,在全省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执笔:李茂平)

  注重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整体性

  □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湘南学院基地

  “十三五”规划要求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注重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整体性。这一重要论断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遵循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确立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特别强调注重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整体性,这一论断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重大的指导意义。

  准确把握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改革开放37年来,我们之所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归根到底是我们用发展的办法解决了影响经济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当前,世情、国情和党情都发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要解决不少困难和问题。问题的多面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客观上需要用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思路去解决,舍此没有出路。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也必须看到,一些阻碍发展的困难和条件不可忽视,比如,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难度很大、进展缓慢,国家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十分突出。面对这种情况,只有通过系统、全面、协调、整体地推进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利用各方面有利条件,为发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体制和制度保证。

  深刻认识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发展的协调性,就是发展要统筹协调好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同频共振、协调共进,从而激发出发展的“联动效益”和“共生效应”。全面深化发展的关键是“全面”,它要求各个系统内部要素的改革、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发展、地方与中央的改革、内政与外交的改革、发展与安全的改革等都要相互协调。总之,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整体的推进,不是各自为战,而要协调配套,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个核心要义。《建议》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真正把发展看成一个系统工程,注重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发展的整体性,就是把发展看成一个整体,使发展的思路与方案能够全面涵盖现行体制的各个领域和主要环节,使发展的触角深入到体制运行的各个方面。《建议》不仅把发展看成是各方面系统化发展,而且是一个各系统有机融合、形成合力的整体化进程,注重增强发展的整体性。比如,从《建议》的框架结构上看,是从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出发,深刻阐述了发展的指导思想,接下来主要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方面,整体谋划和部署了全面深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协调性和整体性的格局

  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要保持发展的协调性,又能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建议》不但体现了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而且也突出了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不但确定了发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而且也强调了发展的布局和方向。《建议》指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执笔:曾天雄、范大明)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绿色文化

  □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基地

  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写入公报,我们必须调整战略部署,推动国家绿色发展不断前行

  推动绿色发展,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在未来五年,促进和形成人与自然共荣共生、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最重要的是要立足美丽中国建设,坚持绿色发展战略,致力绿色文化建设。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随着人类文明进步,代表着农业文明的“黄色发展”和工业文明的“黑色发展”再也难以为继,而代表现代文明的“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新趋势。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两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绿色规划、设计和施工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以主题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发挥其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改革能源体制并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培养绿色生活方式。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习俗和绿色文化心理。树立简朴、文明的绿色生活观,支持绿色清洁生产,节约集约循环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培育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乡规民俗和文化心理,通过长期过滤和沉淀,使节约观念形成一种强大舆论力量和道德影响,坚持节约优先,在全社会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提高节能、节水、节材、节矿标准,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力戒奢侈浪费,制止奢靡之风,在生产、流通、仓储、消费各个环节落实全面节约,管住公款消费,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风尚。

  打造绿色教育环境。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提高公民的文明素养,培养公民的环境意识,打造绿色生活的健康环境。实施绿色发展,要注重发挥我国特有的政治优势,通过法规解释和政策引导,增强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政治领导力。实施绿色发展,要将生态文明基本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国家现代化中最重要环节——人的现代化的整体计划,加快现有教育内容板块和教育模式方式改革及其长效机制建设。实施绿色文化工程,将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进全社会生态环保的自觉行动能力。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教育基金,推进合格公民意识和现代化引领人才培养计划,开展生态文明、绿色生活基本标准大众化教育行动。

  启动绿色惠民计划。坚持绿色发展,必须提高绿色指标在“十三五”规划全部指标中的权重,把保障人民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作为更具约束性的硬指标,将绿色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源,加大绿色产业政策扶持,加强科技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建立推动绿色发展制度保证。实行环境优先方针和从紧、严厉的环境保护政策,优先进行环境立法和编制发展规划。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山水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河湖、湿地、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绿色发展底线。守住生态文明红线,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一定能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发展目标,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执笔:伍揆祁 李尚益)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康晓乔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