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桑植县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模式推进精准扶贫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廖声田 黎治国 编辑:康晓乔 2015-11-19 10:23:57
时刻新闻
—分享—

  脱贫致富绿色产业——高山云雾茶。

  脱贫致富绿色产业——特色烟叶。

  脱贫致富绿色产业——桑植萝卜。

  桑植县委书记刘卫兵(中)深入贫困户调研易地扶贫搬迁。

  桑植县委副书记、县长赵云海(左一)在民生项目建设现场指导。

  桑植县四方溪乡响水洞村环境优美的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点。

  桑植县利福塔镇舒家坪村新建的农村特困家庭安居工程“阳光院”。

  (本版图片由桑植县宣传部提供)

  ■ 廖声田 黎治国

  这里地处湘西北边陲、武陵山区,山大连绵,沟壑纵横,交通不便,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这里不仅是我省暴雨中心之一,还是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库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联系县。

  这就是老区桑植,贺龙元帅的故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虽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桑植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永存。

  为了彻底摆脱贫困,一直以来,桑植人以战天斗地、开拓创新的毅力,千方百计向贫困宣战。

  这其中,就包括创新易地扶贫搬迁的两种模式,扎实推进精准扶贫。

  两种模式即“一户一栋,集中建、给补助”的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和“一户一套,集中建,免费住”的农村特困家庭安居工程“阳光院”。

  2月4日,张家界市委书记杨光荣在桑植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时,称“阳光院”走出了一条针对无自我发展能力农村特困群众的精准扶贫新路子,提出在全市推广。

  10月28日,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刘晓滨在桑植考察,对易地扶贫搬迁模式给予肯定,提出在全国推广。

  11月3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在桑植调研,实地考察凉水口镇李家庄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称赞“迁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能致富”,要求进一步总结经验,向各地推广。

  想办法,迁得出,挪出穷窝走新路

  “挪开窝哎,走新路喔!搬下山哎,幸福来哟……”

  今年春节始,四方溪乡响水洞村的村民陈克达搬进崭新的集中安置新房后,走在哪,都是甩唱几句即兴自编的桑植民歌。

  “现在的生活,以前想也不敢想,要不是扶贫搬迁好政策,还不知道要在深山里住多久。”陈克达介绍,以前住在山上破木房里,日晒雨淋,不通路、不通水、用电难。今年搬进山下,不仅水电路齐全,还有庭院、路灯、休闲场所,“环境优美像别墅,赶上城里人的生活了。”

  同样,在利福塔镇舒家坪村,盲人童国家逢人都夸现在的扶贫政策好。今年1月8日,他和12个特困户群众一道,免费“拎包即住”政府新建的安居房。“没想到我花甲之年能享这样大的福,不用花一分钱住新房,生活方便又舒服。”童国家笑着说。

  陈克达和童国家所享受的好政策,即“一户一栋,集中建、给补助”的整体搬迁集中安置模式、“一户一套,集中建,免费住”的农村特困家庭安居工程“阳光院”模式。

  “阳光院”模式采取“产权归公、免费入住;进退有序、滚动周转”的体制,在已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中严格筛选“老弱病残”、无房或危房又无自我发展能力的农村特困家庭,每套 30-60平方米不等,厨房、卫生间和简单家具将一应俱全。

  集中安置模式则按照“农户自愿、村级申报、乡镇选点、县级论证”的原则,针对山区有一定建房能力,但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投入大,条件难以改善的贫困户,结合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选择交通便利、生活方便区域为安置点,政府负责完善水电路配套并给予一定建房补助。

  桑植有贫困人口10.2万人,贫困发生率24.4%,其中有1.1万户、3.6万人居住在深山峡谷和高寒山区,基础设施难以完善,就地脱贫成本高、返贫几率大。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的最佳路径。”桑植县委书记刘卫兵认为,就地建房成本高,分散居住改善基础设施难度大,又破坏生态环境。两种模式有效解决了“搬富难搬穷”、“搬近难搬远”的问题。

  建得好,稳得住,温暖精致不浪费

  立冬之后,凉水口镇李家庄村的秦子成每天都要往搬迁安置点跑一趟,盼望着新房子早点建成,好在过年前搬进新居。

  秦子成以前住的寨子是地质滑坡灾害区,先后损毁房屋18间,每逢暴雨,大伙儿提心吊胆。今年,当地政府实施整体搬迁,两种模式共存,为12户特困无房家庭建设提供“阳光院”, 35户困难群众统一建房集中安置。

  凉水口镇党委书记周照明介绍,免费入住“阳光院”,真正兜住最底层群众脱贫底线,实现住房条件改善“零成本”。而集中安置在施工设计上尊重农村生活习惯,实现配套“六到农家”,千方百计保证了建得好、稳得住。

  11月3日那天,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还称赞阳光房“很精致不浪费”,并要求坚持公开公平,给贫困户一个温暖的家,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理念渗透到每家每户的生活中。

  然而,桑植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易地扶贫搬迁的资金从哪里来?

  “整合部门项目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桑植县委副书记、县长赵云海解释,“广”整合,整合发改、建设、扶贫、国土、移民、民政等部门专项用于易地扶贫或农村建房的项目资金,整合交通、水利、电力、能源、卫生等职能部门资金,用于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活”管理,将扶贫建房、地质灾害搬迁、生态移民搬迁、土坯房改造、残疾人无障碍改造等专项资金全部纳入危房改造专户管理,采取精准到户的“1+1+n”模式,实现了专项资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用、各记其功”;“省”使用,发挥村组织自行权,推广小型农村公共设施“四自两会三公开”建管模式,让搬迁群众直接参与基础设施挣钱的办法筹措建房资金,最大限度减轻群众建房压力。

  据悉,桑植搬迁安置点建筑成本约800元/平方米,与县城1100元/平方米相比,节约成本300元/平方米。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9674万元,新建集中安置点34个,搬迁887户3696人。其中,今年建设“阳光院”23个,解决了198户特困家庭住房问题。

  能脱贫,能致富,迁出深山幸福来

  利福塔镇的特困户龚玉兰自入住舒家坪“阳光院”后,不仅解决了安居问题,还在镇、村级帮扶人帮助下,在镇中心幼儿园里找了一份后勤工作,每月可挣1000元工资。

  解决好贫困户住房问题后,如何才能使之真正能脱贫?

  桑植县副县长彭发斌解释,一是扶持生产和安排就业,二是民生救助和帮扶兜底,三是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根据不同贫困对象,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予救助,保障基本生活。

  然而,易地扶贫搬迁根本目标是保证扶贫对象能致富。

  为此,桑植县还建立起扶持搬迁群众发展后续产业长效机制,整合相关项目、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帮助因地制宜地发展成本较小、技术要求不高、风险不大和有特色、有优势、有市场、见效快的后续产业,让每个搬迁户有一个增收项目。

  同时,开展贴息贷款等金融扶贫,提供创业就业培训,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真正走上致富路。

  五道水镇海拔900米的五峰山村,无一丘田,以前刀耕火种穷怕了,开垦荒山还烧毁满山粽叶。如今山上46户已经有40户搬下山,专心采粽叶,甚至实行机械化采摘,每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

  四方溪乡响水洞村高山上的两个组17户贫困户整体搬迁后,通过土地流转、进城务工、发展烟叶等增收渠道,今年人均收入可达4200元,比去年翻一番。

  挪出穷窝走新路,迁出深山幸福来。 如今,一些搬迁农户、扶贫对象的后续产业发展初露端倪。“致富能手”、“蔬菜大户”、“养殖大户”、“打工老板”、“产业工人”成为新的“代名词”, 过去的贫困户正悄悄向产业发展标兵转变。

  目前,桑植已形成了烟叶、茶叶、蔬菜、大鲵、油茶、中药材等优势产业,绿色产业基地达到46万亩,其中流转土地20万亩,土地流转率高达30%,建成省、市级龙头企业39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19家,带动3万农民实现了精准脱贫。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廖声田 黎治国

编辑:康晓乔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