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家们在峒河上与当地民歌演唱者交流。 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记者 陈薇 通讯员 邹文
11月9日至13日,湖南省文联组织120名本省文学、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门类文艺家,分四个团队深入到武陵山片区自治州、怀化市、邵阳市三个市州11个县市进行采风创作。它既是一次广大文艺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寻梦、追梦之旅,也是省文联和文艺界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开展文艺扶贫的一个创举。
湖南老一辈文艺家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如周立波扎根益阳农村长达10年之久,创作出长篇杰作《山乡巨变》和许多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被人们誉为“湖南民歌之父”的白诚仁,他的很多歌曲就来源于土家苗家乡亲的灶屋炕头,取材于一次次的拉呱、赛歌;著名工笔画家陈白一,多年与湘西人民一起过大年、闹元宵、赶三月三,从中汲取了最丰富的创作营养。“武陵追梦”采风创作活动不是一次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乡村秀”,而是当代湖南文艺工作者对老一辈文艺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优良传统的一次重温和发扬,是文艺家们肩着使命、带着感情到艰苦地区、困难地区去察民情、访民意、体验生活。
在自治州花垣县——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这一次,前往自治州采风的文艺家们来到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慰问。在施成付老人家里,大家仔细端详挂在墙上的习近平总书记与十八洞村村民座谈的照片,深受感动。画家胡立伟拉着苗家阿婆的手说,将再来十八洞村写生创作,创作苗家山区巨变的画卷。音乐家孟勇、金沙在十八洞村流连忘返,表示一定将采风素材好好消化,创作出苗家人民喜爱的歌曲。
在泸溪——
谭仲池、夏义生等采风团成员来到省文联扶贫村泸溪县浦市镇都岐村“一进二访”,在村支书向启明带领下走家串户,了解贫困户情况,与村民座谈,了解扶贫工作进展。在刚刚建成的村文化活动广场,村民们为采风团成员演出了当地的阳戏、花灯。在浦市古镇万寿宫,文艺家们观看辰河高腔戏代表剧目《目连救母》,举行音乐和书画交流活动,请来当地艺人,现场采录高腔、渔鼓、民歌。采风团成员走进辛女村,寻觅盘瓠文化源头;登临沅水江边的涉江楼,追溯源远流长的屈原文化。在涉江楼求索讲堂,一曲《沅水神韵》把大家带入如梦如幻的意境。这首歌10年前由谭仲池作词,邓东源作曲,张也演唱,10年来不仅登上中央电视台荧屏,更成为泸溪县歌广为流传,带动了泸溪椪柑的热销。作曲家邓东源在现场回忆了当年创作歌曲的情景。
在邵阳——
采风团成员冒着毛毛细雨到少数民族聚居的绥宁县水口乡侯家村采风。这里是全县最偏僻闭塞的高寒山区贫困村,采风团与村民座谈,团长唐成红表示,要把侯家村作为一个文艺家深入生活联系点,不断组织文艺工作者来“串门”,用文艺作品描绘当地山美水美的风貌,书写扶贫致富过程中的感人事迹,让更多人看到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艰苦奋斗的精彩故事。画家康移风、袁绍明、童治军、丁虹、陈小川、方伟联合创作了《四季春》长卷。艺术家们为当地群众创作书画作品100余件,词曲家为绥宁和洞口扶贫村创作了歌曲。
在怀化——
采风团文艺家们从红军长征走向胜利的转折点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出发重走长征路。民间艺人山野执著追求艺术的感人故事感动了每一位艺术家。怀化采风团团长周祥辉40年前曾来怀化演出,40年后他又到这里来采风,难抑心潮澎湃。正在编撰《民国时期湖南书法》的省直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张志在芙蓉楼碑刻中巧遇一批民国书法家作品,喜悦感难以掩饰。画家王金石等创作了国画《穿岩山图》,以艺术形式讴歌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文风光,表现党和政府带领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精神风貌。
采风不踩泥,不叫接地气
采风活动只有短短几天,收获却是沉甸甸的。文艺家们获得了大量创作素材,纷纷表示要创作出更多“接地气”的作品。省文联主席谭仲池说,一首新歌《沅水古韵》已成竹在胸,正在作最后定稿,相信这首歌曲会进一步将美丽泸溪推向全国,推向世界。采风结束后,文艺家们将投入紧张的创作。省文联将把采风创作成果在几大报纸副刊同时推出,并结集出版,举办文艺采风创作成果汇报展,还将遴选一批村、镇作为文艺家深入生活的基地,安排文艺家入驻。
采风过程中,文艺家们感触很多、很深。作家廖静仁说:“采风不踩泥,不叫接地气。冒雨进竹林,人在云雾里。走入村长家,满目是新奇。致富不容易,如同登楼梯。”
词作家肖正民一路采风一路放歌,他将新创作的《我爱泸溪美》朗诵给当地干部和群众听,大家都认为歌词写出了泸溪的山水美景,唱出了泸溪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怀:
“一座座青山是你的美,群山叠嶂,路也碧翠;一条条江河是你的美,绿水长流,水也依偎。黄澄澄的椪柑染秋色,银灿灿菊花石闪光辉。山美水美泸溪美,锦绣泸溪好山水。梦也依在风景里,心在福地飞。
一声声歌唱是你的美,辰河高腔,乡音清脆;一路路风情是你的美,苗族跳香,土家腊味。神奇的盘瓠万人敬,坚贞的辛女把爱追。戏美人美泸溪美,人到泸溪不想回。情也写在笑脸上,爱在我心扉。”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陈薇 邹文
编辑:李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