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娄底:湘中明珠绿潮涌(图)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谢能武 龚洵胜 王志军 编辑:陶园 2015-12-15 09:07:28
时刻新闻
—分享—

  绿意盎然紫鹊界。

  娄底绿色城区一角。

  秀美村庄一角。

  【绿色娄底·数字】

  “绿化娄底四年行动计划”自2012年10月实施以来,全市共投入资金18.92亿元用于城乡绿化。其中城区公共绿地建设投入4.72亿,建绿面积1108.8万平方米。人工造林投入资金14.2亿元,面积达47.35万亩,占计划任务45万亩的 105 %。人工造林中重点工程造林23.84万亩,占计划任务20.74万亩的 115%,完成义务植树栽植树木3068.1万株;绿化公路等通道7537.3公里,全市联村建绿村达到546个;绿化景区2.96万亩;矿区植被恢复1.91万亩。 ■记者 谢能武 通讯员 龚洵胜 王志军

  【娄底】城乡处处添新绿

  2012年,为加快城乡绿化步伐,强力推进娄底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娄底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全面实施“绿化娄底四年行动计划”,以“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绿化娄底”为主题,以“三边一区”绿化和工程造林为重点,全面实施森林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其范围之宽、参与之广、投资之多、影响之大,在娄底绿化发展史上,绝无仅有。

  通过实施绿化四年行动计划,全市上下呈现出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生态理念不断普及、干群关系显著改善的良好局面。据森林资源监测数据反映,全市有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由2011年的481.1万亩、1182.5万立方米分别增加到2015年的514.6万亩、1389.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2011年的48.15%增长到2015年的50.21%,林业总产值由2011年的80亿元增加到172亿元。2014年,娄底在全省率先启动“秀美村庄”建设。全市乡村呈现出“依山傍水、漫山翠绿、花果飘香、炊烟袅袅、整洁宁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联村建绿”作为娄底绿化创举,成为连接党和人民的“连心桥”。“绿色通道”成效显著,以娄新高速绿化为代表的一条条公路、铁路、河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宛如一幅幅连绵不断的绿色画卷。全民义务植树持续高涨,每年正月初八娄底全民义务植树日上至书记、市长,下至普通百姓,人人参与植树造林,成为娄底一道新的风景。全市美丽湿地建设一年跃上一个新台阶。以水府庙、龙湾国家湿地公园为代表的湿地得到全面保护,娄底已成为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的天堂。

  绿色,已成为娄底城市最靓丽的名片。

  【新化】梅山处处风光美

  2012年以来,新化县借“绿色湖南建设”和“绿化娄底四年行动计划”东风,以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大紫鹊界百里画廊和梅山龙宫景区绿化美化为重点,全力提质景区生态环境。该县已投入景区绿化资金3361.5万元,栽植各类苗木144.01万株,完成绿化提质改造面积11030亩。

  该县通过落实“五个强化”,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强县:强化组织管理。县委、县政府将景区绿化项目建设纳入对乡镇和各相关单位的年度目标绩效考核范围,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主管领导专门抓,党政领导与驻村干部包村和村组干部包路段、包山头地块、包农户的“三抓四包”工作机制,同时层层签订责任状,切实明确工作责任。强化资金调剂。明确景区绿化苗木费由区内联村建绿与旅游业态帮扶包干责任单位和所在乡镇负责落实,劳务由所在村组负责,适当安排旅游项目建设资金予以支撑。强化科学施工。严把规划设计关、整地挖穴关、苗木调栽关、栽后管理关与项目验收关,严格遵循造林绿化的有关技术标准与要求,采取由镇村具体组织,相关责任单位和林业部门全程监管的形式进行。强化日常管养。每个村确定一名以上的专职或兼职护林员,对绿化项目规划的所有林地、林木进行定期巡逻管护。强化责任追究。对人为破坏导致绿化苗木死亡的,由管护单位和乡镇责令损毁责任人补植到位;属管护不力等其它原因导致绿化苗木死亡的,由管护方负责补植到位,并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人们欣喜地发现,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县市的新化县,山一年比一年绿,水一年比一年清,景一年比一年美,游客一年比一年多。

  【涟源】涟水两岸风景秀

  涟源市围绕“绿化娄底四年行动计划”,以建成布局合理、城乡一体生态体系为目标,坚持领导带头与社会广泛参与、财政投入与多方筹资、典型带动与项目推动、造林与管护、预防与扑救等多种组合方式相结合,扎实推进绿化涟源四年行动,连续被娄底市评为先进县市。

  涟源市稳步实施了以义务植树基地和联村建绿村为点,以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县乡道绿色通道为线、以20个乡镇、办事处工程造林为面的“三位一体”工作模式,构建了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环上成带的网络化绿化体系,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推进,乡镇为主,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

  该市注重在典型带动与项目推动上做文章,打造了六亩塘镇温田村、石马山镇小冲村、渡头塘镇光芒村、S210、绿色通道建设等绿化典型;并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全力整合长江防护林工程、生态公益林工程、油茶林基地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合力推进绿化行动。市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并通过积极引导企业、民间资本参与绿化建设等多种途径,切实解决经费运行困难的问题。

  “花艳招得蝶纷飞,清香扰得游人醉。”如今的涟源,山清水秀,绿意盎然,一座绿色新城正在崛起。

  【双峰】国藩故里别样绿

  双峰县紧紧围绕建设绿色双峰的总目标,突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两大主题,广泛宣传发动,优化造林布局,拓展资金渠道,全力推进绿化双峰四年行动,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宜居的绿色双峰,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现了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三率同增”,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容量明显增强,生态产业规模明显壮大。累计完成造林11.4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造林0.65万亩,长防林0.83万亩,油茶林新造1.9万亩,巩固退耕还林项目造林0.14万亩;其它造林7.92万亩,森林抚育3万亩,完成旱灾补植补造1.7万亩。义务植树464万株,建立县级义务植树基地41个,乡镇级义务植树基地102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8.7%。实施了潭邵高速公路双峰段绿色通道提质改造,完成了娄新高速双峰段、S210线等省道、鹅立公路以及潭邵高速公路双峰联络线等绿色通道绿化任务,共计428.2公里。全县县直部门共投入890多万,绿化了266个联村建绿村,绿化村组公路309.7公里、河流105公里。着力恢复矿山植被,绿化“天窗”和“裸露山地”6000多亩。城市建成区新增绿地321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6.44%、森林蓄积量302万立方米。

  【冷水江】秀美村庄遍地开

  走进冷水江市岩口镇石坑村,溪边路边,房前屋后,处处绿树成荫,草坪、灌木、乔木相映成趣、和谐共存,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石坑村共有人口1500余人,3个大院落,境内4家煤矿,经济收入可观。但正因为境内的4家煤矿,造成4年前的石坑村煤矸石、废弃黑色渣土遍布村庄,全村脏乱不堪,晴天黑灰蒙蒙,雨天黑泥四溅。2011年以来,石坑村借“绿化冷水江四年行动计划”的东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年来,累计投入绿化资金达500余万元。通过制砖、填筑消耗煤矸石,在剩余的煤矸石废弃地上覆土复垦,植绿造林,消除小黑山,村内的煤矸石问题得到全面治理。

  通过四年的艰苦努力,全村基本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绿化格局。石坑村因此获得了“湖南省两型示范村庄”、“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冷水江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依托绿化四年行动,如今像石坑村这样生态秀美的村庄在冷水江比比皆是。

  【娄星】万紫千红春满园

  2013年,娄星区创造性地提出“十万干群义务植树,绿化娄星全面覆盖”活动。书记、区长向全区发出植树造林的倡议书,财政投入资金100万元,采购苗木200万株,免费发放给农户。全区12万人次参与造林,新增林地近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7%。

  “秀美村庄”建设成效明显。三年来,全区投入林业产业资金3.5亿元,30万人次参加植树造林,完成人工造林3.4万亩,补植补造4万亩,栽植苗木540多万株,其中栽植3cm以上各类绿化苗木58万余株,基本建成“秀美村庄”118个。区级领导全部挂点包村建设“秀美村庄”,市直181家单位,区直147家单位,12个乡镇街道机关,市、区200多家企事业单位,全部派驻到村。其中杉山镇万乐村今年10月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为娄底第一家。

  几年来,娄星区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将林业产业的发展与绿色娄星建设相结合。一个生态完美、人与自然和谐、人居条件优越、环境优美的美丽绿色娄星正呈现在人们眼前。

  【经开区】美景如画幸福城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娄底市经开区秉承“抓绿化就是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提升园区吸引力、竞争力”的理念,来发展和建设一处生态园区、绿色园区,全力打造幸福新城。

  该区累计投入生态绿化建设资金1.5亿元,高标准完成了3条城区主干道、12条园区道路的绿化建设,建设休闲公园及公共绿地3处,栽植乔木3万余株,各类灌木小苗1100余万株,绿化面积30多万平方米;2014年度新建成的吉星路、娄涟大道绿化以丰富绿量、合理配置、规范施工等成为全市城区道路绿化新的典范和标杆。通过开展绿化建设企业帮扶行动,帮助园区企业和建设成区居住小区初步建成园林式小区5个,园林式单位20多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40%和37%以上。走进娄底经开区工业园区,处处呈现出“绿叶成荫,树木成林,园在林中,人在花中,厂在景中”的美丽景象。

  如今,娄底经开区已经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宜业宜商宜居的投资洼地、创业福地和居家胜地。全区经济总量达到270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年均增幅达40%以上,财政收入以三年翻一番的速度跨越式增长。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谢能武 龚洵胜 王志军

编辑:陶园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