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射线下的“铅衣玫瑰”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段涵敏 周瑾容 周蓉荣 编辑:胡芳 2015-12-20 09:43:27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日报记者 段涵敏 通讯员 周瑾容 周蓉荣
  
  有这样一群白衣天使,为抢救病人,她们站在射线最强的地方,穿着10多公斤重的铅衣防护服在手术室里奔忙,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她们是介入手术室护士,被誉为“铅衣玫瑰”。
  
  12月18日,中华放射学会第一届放射护理学术大会在长沙举行,由湖南省人民医院放射介入护理人员及家属本色出演的《铅衣玫瑰》MV首发,不少参会人员流下感动的泪水。
  
  站在辐射最强的地方工作
  
  在贴有辐射警示标志的手术室外,挂着一排衣服,每个医护人员工作之前,都要穿上一件10余公斤的无袖铅质大褂,再配上围脖和帽子。这就是一套用来减少身体辐射的“铅衣”。
  
  透过手术室玻璃看到,患者身体上方,是一台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的机器。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向华教授介绍,在手术过程中,它通过发射X射线,像“放大镜”一样把患者的病变部位清晰地显现出来。但与此同时,医护人员暴露在X射线的照射范围内。
  
  “介入医生辛苦,但介入护士比我们更不容易。”向华教授动情地说,她们以娇小瘦弱的身躯,同样穿着厚重铅衣,每天坚守在布满射线的手术间,从来没有抱怨,默默配合医生完成治病救人的使命。
  
  “第一次穿上铅衣的时候走路都很困难。”护士何喜美是这次《铅衣玫瑰》MV的女主角,她告诉记者,铅衣虽然能保护身体重要部位,但手、脚、脸部都暴露在外,医生只需全神贯注于手术操作本身,护士除了及时为医生递送导管、球囊等工具和材料,还需要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
  
  在病患生命体征较为平稳时,她们会站在辐射相对较小的区域。但手术中,为避免吸入性肺炎和窒息,护士必须走出有铅屏罩防护的区域,站在最靠近造影机机头的地方,也就是射线量最大的地方来观察患者。
  
  “你们会担心射线对自己的损伤吗?”记者问。
  
  “当然会,但真正出现紧急情况时,根本来不及考虑那么多。”护士李菊花回答真诚。
  
  穿着10多公斤的铅衣,娇小的护士们似乎变得“威猛”。手术时争分夺秒,她们还要穿着这套行头在手术室和贵重支架保管柜之间健步如飞,跑几个来回去取支架。
  
  损害自己健康,挽救病人生命
  
  “铅衣玫瑰”不是普通的护士,她们是经过特殊培训后,获得了放射证和介入培训证的专业护理人员。由于人手紧缺,加班是她们的家常便饭。
  
  “一般是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手术结束,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都是常态。”何喜美说,2015年农历正月初一从早8点到晚8点,做了6台急诊手术;国庆7天假,她上了6天班,国庆节当天做了10台手术。
  
  厚重的铅衣,长时间保持站立,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哪怕是精壮的成年男子恐怕也难吃得消,11位“铅衣玫瑰”连轴转,有的甚至累到昏倒。
  
  据手术部的同事回忆,今年上半年,护士长李玉辉从上午7点持续工作到下午3点,突然晕倒,脱掉她身上的铅衣抢救时,发现她已是头发浸湿、汗流浃背。
  
  除了身体吃不消,长期忙碌的工作也占据了她们陪伴家人的时间。采访中,几乎所有“铅衣玫瑰”都表达了对家人的愧疚。
  
  “上次幼儿园亲子运动会,只有我的孩子没妈妈陪。”说起女儿,何喜美眼眶泛红,她说为了尽量弥补家庭,只要有一天假期,她也会驱车回到老家陪伴家人。今年5月22日,为了赶回去给女儿过生日,没休息好的何喜美在高速路上发生车祸,车辆完全报废,幸运的是人无大碍。
  
  据统计,她们工作10小时相当于拍1000次胸片,长时间的辐射让这些美丽的“玫瑰”们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才30岁出头的何喜美已经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同事都笑我像个老太婆。”何喜美说,她总是时不时地去捶打腰部,而白细胞数量骤减、掉头发、经常感冒、静脉曲张、肩颈劳损等,是“铅衣人”的常见病。为此,医院给每个医护人员发放了一个放射剂量卡,定时收上去看放射量有没有超标。
  
  “她们长期站在手术台一线,受辐射损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挽救病人的生命。”中华放射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秦月兰介绍,希望通过成立放射护理专业委员会,在保证病人诊疗安全、提高放射诊疗效果的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段涵敏 周瑾容 周蓉荣

编辑:胡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