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民歌之父白诚仁:一辈子为人民而歌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肖欣 编辑:王娉娉 2015-12-25 17:21:56
时刻新闻
—分享—

  1978年,白诚仁与何纪光等采访民歌手戴福香。

  湖南日报记者 肖欣

  他真心实意向百姓学歌,不怕大雪天穿条单裤翻山越岭,不怕晚上睡猪圈、棺材板。他整理挖掘的湖南民歌资料,装满了16个大麻袋。代价是不到60岁,二层楼都上不去了,因为爬山太多伤了腿。

  他全心全意为百姓写歌,常熬通宵,眼睛差点瞎了。他的《洞庭鱼米香》《小背篓》等歌传唱大江南北。人们说,听来听去,还是这个调调好听!

  “湖南民歌之父”白诚仁,一辈子纯粹得像一棵挺拔的树,扎根在湖湘音乐沃土,果实满枝。

  白诚仁是四川人,还是个吃奶的娃娃时,就熟悉了奶娘唱的山歌。1953年他考上鲁艺。有一次去工矿区演出,唱“乌啦乌啦”的俄文歌,听众反应平平,听不懂!第二天他就找院长提意见:“除了学西洋音乐,是不是还要学中国民间音乐,唱老百姓喜欢的歌?”一个星期后,院长开会表扬他,并宣布聘请一批民间老艺人当老师。

  1955年,白诚仁毕业后分配到湖南歌舞剧团,5天后就去参加江华瑶族自治县成立大会。他唱学校里教的“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台下没掌声。他一晚没睡好,突然,对面山上传来的一阵清亮歌声让他入了迷。天一亮,他上山去找唱歌的姑娘,没想到竟是位老婆婆,他当即就跟她学了“盘王歌”等几首瑶歌。晚上演出时,他将学来的歌编成小合唱,连唱三遍观众都不让下台。

  白诚仁再次悟到了一个理:音乐艺术的源头在民间,老老实实向老百姓学习才会有收获。

  从此,他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鸟,湖湘大地哪里有民歌他就朝哪里扑腾。听说新宁有位身怀民歌绝技的瑶族老人不行了,他连夜出发赶了近百里山路,贴在老人嘴边抢救了一首古瑶歌。

  艺人们也牢牢记住了总在田间地头找人学歌的“白同志”。1957年,他在桑植跟一位茶农女儿戴福香学了不少歌。1978年他再去桑植参加民歌大会,听说她没来,叫上车就去接。车还没停稳,一位白发老婆婆跑过来抱住他就哭:“白同志啊,你一走我就天天想,还有哪些歌没教你?我等你来学,等了21年啦。”

  有厚实的民间艺术打底,白诚仁的创作灵感源源不断。《挑担茶叶上北京》来自城步学来的苗歌《贺新郎》,结尾“毛主席的故乡人”用了韶山采风时碰到的老农民唱的打高腔;《洞庭鱼米乡》源于一群还愿的老百姓唱的“拜香歌”;宋祖英唱红的《小背篓》,更闪动着长期在湘西采风所见的苗家情景……这些歌,开创性地将原生态民歌与现代创作技法相结合,极富民族音乐特色与韵味,堪称声乐界的“中国智造”,成就了何纪光、吴碧霞等著名歌唱家。但他常说,这些都是湖南人民自己的歌。

  2000年,68岁的白诚仁下乡采风时发现,当年他学的民歌,当地人都不会唱了。他郑重发誓:要还歌于民,让年轻人续接民歌的生命。他计划教100名年轻人学民歌。为了保持体力下乡,他每天坚持做独创的“健身操”。遗憾的是,2011年,79岁的他骤然逝去,心愿未了。

  2008年,湖南省委宣传部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洞庭鱼米乡--白诚仁作品音乐会”,倡议“学习白诚仁,做人民的艺术家”。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肖欣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