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倩 邓晓丽
1月3日9时,59岁的杨革非准时站在长沙博物馆展厅门口。她身穿志愿者红色马甲,没有别麦克风,尽量提高嗓音,向观众致意、问好。她细致地讲解,脸上一直保持着亲切的笑容,从早上9时到下午4时,这一天讲解了11场。最长的一场,杨革非讲了两个小时,一天下来,她双腿肿痛,嗓子已经沙哑。
实际上,这样的生活杨革非已经持续了7年。在2008年成为博物馆志愿者后,杨革非穿梭在长沙简牍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博物馆,义务讲解,7年间,杨革非每周在每个博物馆至少服务1次,每次至少7个小时。这样算下来,杨革非在博物馆做志愿者达到了3700多小时。
2015年12月28日长沙博物馆正式开馆,讲解志愿者21日才拿到解说词。实际上,解说词只有每个文物的基本介绍,既“干瘪”又枯燥,怎么把历史、故事穿插其中,引起听众的兴趣,需要每个解说员自己花工夫。
杨革非“闭关”了5天,每天5点起床,查资料、翻书籍。她老伴心疼地说:“你这样下去眼睛都要看瞎了咧。”杨革非咬牙坚持,说:“作为解说员,我必须对历史负责、对观众负责。所有的解说,必须要有依据、要严谨,不能哗众取宠。”
这是她对自己的承诺。这个承诺源于一位老人对她的期望。这个老人,是原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
2008年,杨革非刚到湖南省博物馆做志愿者。一天,何振梁来到了省博参观,在参观中,何振梁以为她是工作人员,问了她一个专业问题,杨革非尴尬地回答:“对不起,我不是这儿的工作人员,我是志愿者。”
听到“志愿者”3个字,何振梁眼睛亮了,走上前,握住她的手,叮嘱她:“做文化志愿者很不容易,你一定要把志愿者做好。”就是这一句话,一直激励着她。
“杨姐是我们的榜样呢!”志愿者郭唯说,“杨姐每次对待讲解特别认真,每次正式讲解前,我们都会请杨姐做一次示范。”
据了解,元旦期间,来长沙博物馆参观的人数达22907人次,在热闹的背后,有着110名像杨革非一样的志愿者在无私付出。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欧阳倩 邓晓丽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