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评论员
“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不明因无以知事论断”。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首先要正确认识经济大势、准确研判经济态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判研大势、把握趋势,往往需要有拨云见日的战略定力。我省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这“四个没变”,就是我们的信心之源,信心之基。
韧性即柔性。我省经济发展具备的韧性,首先表现为抗风险能力的增强,湖南近3万亿元的经济体量,本身就蕴含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其次是领导经济工作能力增强,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不断提升;第三是适应经济波动能力得到增强,社会各界对一些经济指标的起落有了一定的容忍度,战略定力明显增强。这样的韧性,是搭建从容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技术基础、物质基础和民意基础。
潜力意味着后发优势。在“五化同步”的大棋局中,农民工市民化的加速推进,将为我省快速发展时期的城镇化率增添新的动能,带来新的消费需求和巨大的投资需求;“一带一部”的特殊区位和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优势,是湖南有望实现后发赶超的独特优势,“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更是湖南长袖善舞的舞台;自身而言,我省7300多万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脱贫攻坚的稳步推进,将带来更多投资和消费需求;伴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尤其是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湘江新区加快建设,有望让湖南尽早实现增长动力转换。
回旋余地即战略空间。基于我省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梯次明显的省情,省委确立“一核三极四带多点”的战略布局,将极大拓展着全省发展的战略空间;产业发展层面,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力,一道构成着支撑经济行稳致远的“四梁八柱”,结构优化、体系完善、空间拓展的良好态势正在形成;结构性改革大幕的开启,将催生出政策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持续释放出改革的红利。
精彩的开局是胜利的关键。全省各级各地要以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遵循,坚定发展信心,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就完全有基础、有条件,也具备可能实现省委定下的经济增长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开好局、起好步。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