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抢占制造“智”高点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王嫣 2016-01-20 09:48:06
时刻新闻
—分享—

  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成立。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制造业正在大踏步迈向智能制造的时代。智能制造,以智为先。作为地处内陆的湖南长沙,拥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等龙头企业的工程机械行业,却如一颗耀眼的星星,闪亮夺目。然而,当经济下行、工程机械行业低迷徘徊之际,如何抓住新一轮制造业革命的重大机遇突出重围,成为摆在长沙面前的一道大命题。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智能制造”被定位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未来三年,“智能制造”也是长沙制造乃至长沙产业的突破口。在制定《长沙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之初,长沙市委、市政府便确立了政府引领、市场主导的基本思路,但政府如何与市场有效对接、如何最大化发挥政府的政策引领性、如何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最终能形成智能制造的长沙模式,都得“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尝试,细心探索。

  机制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2015年10月,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以下简称“研究总院”)的挂牌成立,被公认为是迈出最具突破性的一步。

  作为长沙市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顶层机构,这一机构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与长沙市政府友好协商共建,以《行动计划》为工作纲领,立足长沙、服务长沙、辐射全省、示范全国、国际合作。

  研究总院的成立,成为了理顺体制机制一大关键点,以其为载体,开放合作,打造政府、央企、国际合作联合的创新模式,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打造智能制造长沙模式。而这,也或将成为未来“中国制造2025”的最佳地方实践。

  事实上,从定位上看,研究总院不仅是顶层设计机构、智囊团,更是将政府政策效应几何级数放大的扩增器。该院成立当天,中国电子-IBM联合创新实验室也同步落户长沙。

  专业智库,规划智能制造顶层设计

  智能制造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便是顶层设计,而这也是研究总院成立的最重要使命。

  事实上,对于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企业来说,面对新一轮工业革命,智能制造首先要做的也是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智能制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究竟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示范如何引领,分步实施如何更加有效……都是智能制造起步之初需一一考虑规划的重点。

  “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规划准备用30年时间分三步走。长沙在落地国家政策上,步伐很快,但也十分务实。国家战略提出之后,长沙随即公布《行动计划》,并由研究总院展开顶层设计,规划长沙“13510”智能制造业务体系,即:构筑1个基础平台“长沙智能制造工业云”;建设3大基地,包括智能制造国家示范基地、以安全可控核心装备为重点的智能制造联合创新基地、以分工协同企业群为核心的智能制造创业孵化基地;培育5类核心产品;梳理10个重大示范领域。发挥“顶天立地”的支柱作用,并以此聚集产业资源,形成“铺天盖地”的产业发展局面,将长沙逐步建设成中国最先进智能制造城市。

  目前,该院正力图汇聚国际国内顶级资源,建设一个高端智库,编制产业发展路线图和实施方案,设计长沙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规划,以逐步完善智能制造顶层设计。

  “研究总院汇集了一批海内外研究机构,以及政策、法律、产业和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可以发挥平台优势,担负政府智库功能,为长沙发展智能制造制定规划献计献策。”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研究所博士、副教授蒋朝辉认为,拥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恰恰是作为智库的研究总院最大的优势。

  创新平台,构建智能制造“生态圈”

  当智能制造演变成一场轰轰烈烈的产业革命,不可避免的竞争也随之而来。业内普遍认为,这一场革命的本质,是智能制造生态系统的主导权之争。

  这意味着,谁能在这一轮热潮之中,领先构建智能制造产业体系,打造完善的“生态系统”,谁便能抓住智能制造变革的先机。

  虽然成立时间很短,但路径清晰、定位精准、目标明确,已让研究总院先行一步。

  摸清家底,找准需求,才能提供最个性化的行业解决方案与咨询服务。2015年10月底,一场对长沙现有制造业的全面调查拉开序幕。

  “我们已经与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IBM等相关专家对长沙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28家企业,进行了前期调研,组织实施了第二批47家试点企业的咨询对接,并形成了《长沙市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调研报告》。”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邓子畏介绍,根据调研摸底,能够较为清晰地为企业智能制造改造“把脉”,从中选择符合条件的标杆企业进行试点,把纵向做优,进一步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在垂直产业上形成典型模式。

  “对长沙智能制造基础的摸底、与IBM及各大高校的合作,对金融机构、人才智库、企业资源的深度整合,也是为了在产业链横向上打造一个创新服务平台,把横向做大,建起一个完整的‘生态圈’。”长沙智能制造专家顾问委员会专家、国防科大教授李国喜表示,构筑这样一个集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知识提炼于一体的开放、聚合平台,形成政府、产业、资本、科研等聚集的生态链条,为产业发展提供行业标准、产业指数等公共产品,并引导公共资金,让公共资金带动社会资本,推动财政资金的放大化,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对长沙智能制造企业的调研,同时也是一个寻找共性需求的过程。”李国喜认为,通过提炼共性需求,把共性做强,形成行业共性解决方案,强化以融资租赁为核心的智能装备共享,将促进大量中小微企业能够降低门槛,低成本的实现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1+1+N:打造智能制造的“长沙模式”

  长沙的愿景与思路已很清晰:以研究总院为载体,牵引更多国际国内顶级资源,形成政府、央企和国际合作联合创新模式,形成“1+1+N”的长沙速度,打造“中国制造2025”长沙模式。

  在组织形式上,构建产业生态发展共同体。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与国际公司通过创新合作模式,构建政产融资源紧密结合的产业生态发展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能力共享、利益共享。

  在推进抓手上,通过建设产业发展指数体系、长沙智能制造工业云、解决方案中心等共性平台,加强产业生态管理,从宏观层面来看,掌握企业间生态关系,实现产业发展态势精准预测,为政府资源配置提供指标参考,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从微观层面来看,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等,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

  在推进步骤上,从标杆企业开展示范项目入手,搭建共性服务平台,形成固定的运营框架,发挥共性平台对标杆企业及示范项目的支撑作用,逐步完善行业和产业生态圈,完善产业生态管理体系。

  “这将会成为集先进性、开放性、本地性、国际性于一体的‘中国制造2025’最佳实践,构建具有政产融相结合的产业生态管理模式。”邓子畏认为,智能制造涉及面广泛,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必然不够,而政府与央企共建的研究总院成立后,必将会牵引更多的国际国内顶级资源进入长沙,政府主导、企业化运营,国际化合作,助推长沙智能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王嫣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