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通讯员 摄
王玉立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标志着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全面提升,是全方位参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重大部署,蕴藏巨大的发展机遇。省贸促会近年来连续大规模组织省内企业参加绥芬河、满洲里、丹东等国际边贸口岸博览会,对西北、西南省区边贸情况进行考察调研,一致深感:借道而行,不沿边不靠海的湖南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走出去战略发展空间。
在新战略下重新认识和定位陆路国际边贸口岸
陆路边贸口岸是传统的国际贸易大通道。我国陆路边境线达2.2万公里,有15个接壤国家,29个周边国家,分布着73个经国家批准的对外开放边境口岸,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的门户和与毗邻国家的桥梁纽带。口岸通商,源远流长,历久愈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边贸经历了盲目扩张、政策调整、恢复跨越的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重要的“边贸三角”,即以黑龙江为中心的面向俄罗斯、蒙古市场的东北区域,以新疆为中心的面向中亚五国的西北区域,以云南为中心的面向南亚和东南亚的西南区域,这三块区域占边贸总额的80%以上;我国与周边国家贸易量占对外贸易量比重达45%左右;边境及周边贸易占据国际贸易的半壁江山,是“一带一路”的重中之重,发展潜力巨大。
陆路边贸口岸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一是快捷便利、成本低;在国门边贸易,在口岸内交割,企业只需办理国内储运,用内贸成本做成外贸生意。二是对象固定、风险小;国际边境口岸贸易一般而言对应区域、交易客商比较稳定,双方常年交集,知根知底,形成了相互遵守的契约规范,市场信息反应灵敏及时,风险相对较小。三是方式拓展、前景大;国际边境贸易大大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已提升到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投资与合作,跨境设厂开矿、种养加工、工程劳务,为企业走出去开辟了十分广阔的前景。四是政策支撑、动力足;我国及周边国家都持续优化助推边贸发展的政策和举措,在建立互市区、保税区的基础上,旨在吸引中国企业的物流园、自贸区和国际工业园区在周边纷纷建立,我国在“一带一路”上的23个国家已建有超70个经济合作区,为企业实现本土化生产和销售、化解国际贸易壁垒提供了便利条件,特别是对想走出去、但还在摸索的中小企业尤为有利。今年中央下发文件对因公赴周边国家执行商务任务放宽限制,为开拓周边国家经贸合作铺平了道路。
陆路边境口岸正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和参与,从中央到地方上下联动、谋划推进。泛亚铁路网络建设分东北亚、东南亚、南部、北部4个走廊,联通28国,总长8.1万公里,中国是中心;长期处于铁路末端的昆明正在变成“一带一路”新枢纽,北上可接丝路经济带,南下可通太平洋和印度洋,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拥有众多陆路边境口岸的云南将是最大的受益者。随着中印关系升温和经贸合作加强,由俄罗斯提出的中印俄“战略大三角”构想正变成可能,仅中俄双边贸易目标到2020年将达2000亿美元,三个陆地相牵的人口、资源、实力巨头无疑将开启巨大的合作空间。人民币正式被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成为国际贸易中可直接结算流通货币。由我国提出创建的亚洲投资银行为亚太地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支持,涵盖交通、能源、通讯、农业和城市发展在内的各个行业,加上丝路基金、中国-东盟投资基金,必将对“一带一路”战略和陆路边贸形成强力支撑。促进边境口岸贸易,加强与内地经济的联系互动,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加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借道行商是湖南融入“一带一路”的必然选择
不沿边不沿海之困。中部省份的地理区位,内陆欠发达地区的现实特征,改革开放由沿海向内地梯度转移的发展进程,国际资本和产业流动的内在规律;因为这些先天短板,湖南不占地利,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被定位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依然不在主航道上;湖南目前共有水、陆、空和海关特别监管区域等各类口岸28个,但在信息、贸易和物流等诸多方面仍受内陆的局限。
走出去拓市场之需。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GDP稳居全国十强,进入了快速发展期。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调结构、稳增长压力加大,产能过剩、内需不旺,湖南拥有20多个大类优势富余产能需要开拓境外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省在产业结构方面互补性较强,市场空间大,走出去成为企业发展、产能突围的必由之路。
大开放大发展之重。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发布《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及《关于做好“一带一路”地方实施方案与国家战略规划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并公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在这些国家战略中,长江中游城市群定位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长株潭城市群举足轻重;打造6个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城市,长沙位列其中;湘江新区是国家在中部地区设立的首个国家级新区。湖南应抢抓机遇,精心谋划,在全球经济大格局中定位布局,主动对接和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同时借力政策,扬长避短,加快启动《“一带一路”建设湖南实施方案》,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全力打造湖南陆路出海大通道
树立大开放思维,力促边境贸易发展。经济开放程度的差距直接制约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作为内陆省份,湖南必须把握全球化的大趋势,以构建开放型经济为导向,把大开放摆在主战略地位;要抢抓机遇,在“一带一路”蓝图中谋篇布局,主动融入全球经济新格局,推动企业、产品和产能走出去,把先进技术、优质资本和人才智力引进来,以大开放促大发展;要理清思路,陆海双向并进,把构建陆路出海大通道作为大开放的战略重点,联通泛亚铁路网络,增加“湘欧快线”运能,使内陆腹地变成开放高地;要着眼长远,占据地利,为我所用,把陆路国际边贸口岸作为促进湖南进出口贸易的桥头堡和推动企业走出去的跳板。
借道“边贸三角”,打造湖南陆路边贸口岸。“一带一路”东联亚太经济圈,西系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边贸三角”地区是连接国内外市场和东西双向开放的节点和枢纽。黑龙江正加快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对俄全方位交流合作;新疆致力于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交通枢纽、商贸物流、金融、文化科技、医疗服务“五大中心”和中巴经济走廊及面向中西南亚的物流、信息通道;云南重点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推动由边缘地区和“末梢”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和新高地;湖南应充分发挥“过渡带”和“结合部”的优势,主动呼应、对接融入,借势发展。一是大力推进区域合作。要吸取改革开放之初盲目扩张、无序抢滩的经验教训,坚持长远规划、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在政府层面上加强与“边贸三角”省区的战略合作,以绥芬河、满洲里、霍尔果斯、瑞丽等重点口岸为切入点,将国际经贸合作前沿推向边境,辐射周边,纵深拓展。二是大力推进“飞地经济”。这种国际上普遍推行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打破了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资源互补和经济协调发展;要精心布局,多方联动,产业互补,在边境口岸和周边国家建立湖南产业园区、物流中心、湘品国际贸易中心等永久性“飞地”,占据地利,夯实跳板,触角前移,既为我所有,更为我所用。去年9月,江苏省在霍尔果斯口岸的哈萨克斯坦一侧投资6亿美元建设物流园和工业园,在中欧货运的关键交通枢纽上布下一颗先手棋;浙江省政府也计划在素有“欧亚门户”之称的满洲里建设出口基地,拓展陆路出海大通道。三是大力推进通关一体化。海关实施的“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试点先后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启动,湖南进出口企业在长江流域的12个省市受惠于“12关如同1关”的一体化监管机制;检验检疫今年起在长江经济带实行“通报、通检、通放”和“进口直通、出口直放”新模式;一体化的实施,外贸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就近办理,申报、检验、纳税、放行一次性完成,进出口货物畅通无阻,省时省钱,高效便利;要加大改革力度和步伐,尽快实现由区域一体化向全国一体化的跨越,为湘企更大范围地参与国际边境贸易创造更加便捷的条件。
发挥联动效应,开创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瞄准国际边境口岸贸易谋篇布局,占据地利,沿“一带一路”纵深拓展,构筑陆路出海大通道,湖南开放型经济将形成新的格局。一是政府引导推动。要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从政策、资金和机制上提供强大支撑;要参与制定和运用国际经贸规则,通过政府间协定和多双边机制为企业对外投资贸易提供行政和法律保障;要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模式,设立专项支持资金,在重点边贸口岸及周边国家建设基地平台,对走出去的重点投资贸易项目提供支持;要大力推进互联互通,加快国际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并主动对接APEC北京纲领提出建立的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立足国际贸易高端。二是企业主动出击。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一带一路”的主角,要抢抓先机,制定规划和方案,自觉融入国家战略和国际经济新格局,成为走出去的先锋;要知己知彼,明确企业和产品的优势及目标定位,了解对方的市场需求、技术标准、政策法规和风俗习惯,有效规避风险,中小企业更应在边贸口岸和周边国家先行立足,稳中求进;要重质量、讲诚信,培育外贸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把先进产能推出去;要谋求长远发展,切忌急功近利,注重人才培养,为企业走出去奠定坚实基础。三是中介铺路搭桥。要发挥商协会和相关中介机构的作用,形成完善配套的专业化服务;贸促会作为国际化经贸促进机构,在“一带一路”建设和边境口岸贸易推进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可以通过建立多双边工商合作机制加强同境外商协会的紧密联系与协作,设立境外代表处,发布经贸信息和市场报告,提供国际商事法律服务,在国际经贸事务中为企业维权代言,组织企业参加边境口岸展会,协调参与建设各类园区和湘品贸易中心,帮助企业和产品走出去。
(作者系省贸促会副会长、党组副书记)
陆路大开放湖南大发展
严实明
面对深刻变化的全球形势,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从陆海并进的规划和蓝图中可以看出亚欧大陆板块举足轻重,我国正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道积极规划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建设,丝绸之路重放异彩,陆路大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湖南地处内陆,必须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新机遇,突出地缘优势,大力推进“陆路大开放”战略。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来看,六大经济走廊几乎涵盖了亚洲大陆板块所有国家,这一区域是我国与欧洲和非洲的连接带。放眼湖南开放型经济大格局,六大经济走廊建设将使欧亚大陆变成开放的通途,陆海优劣、内陆利弊将发生转换,搭上陆路大开放快车,以我国周边亚洲大陆国家为重要目标市场,向西拓展欧洲和非洲,是湖南的必然之选,省委刚刚颁布的《湖南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方案》中提出的主攻方向已聚焦于此。
我国周边亚洲大陆国家有39个,涵盖了亚洲6大区域,是全球极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一是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这些国家面积占整个欧亚大陆总面积的五分之三以上,26亿多人口,消费需求和市场空间非常可观,发展前景巨大。二是资源富集,商机诱人。土地、森林、能源等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有色金属矿藏种类齐全,储量多居全球之首,仅中南半岛国家就坐拥矿产富集带、第二油气带和最大宝玉石产区之誉;西亚、中亚、东南亚、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占世界总储量的80%以上;加之人文古迹、民族宗教和极富原始之美的自然风光令游客云集,旅游开发带来商机倍增。三是开放提速,逐渐规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各国都积极推进改革,力图根治封闭落后、混乱无序的顽疾,出台政策,扩大开放,吸引外来投资合作,新一轮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开始朝这一区域倾斜。俄罗斯为加快开发素有“世界自然资源宝库”的远东和贝加尔地区,普京总统签发了经济社会发展远期规划,并出台了吸引投资的一系列超常优惠措施;尽管全球经济低迷,印度仍以年增长9%为发展目标,2015年与我国贸易额接近1000亿美元。
湖南与我国周边亚洲大陆国家有着独特的商贸情缘和合作优势。一是商贸往来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上,湖南的陶瓷、黑茶等产品就源源不断地销往亚欧各国,周边国家成为我省出口产品的传统市场,2014年东盟跃居我省第二大贸易伙伴;近年来湖南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已成强劲开拓势头,1100多家湘企走出去,在亚欧大陆建立了9个境外合作园区。二是区位交通优势日益凸显。湖南处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一带一部”定位使内陆湖南的区位交通正由劣势向优势转换,湖南将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黄金十字”枢纽;“湘欧快线”作为快速直达欧洲和中亚的一条国际物流新通道,自2014年10月试运行以来,至去年底已开行出口班列73趟,陆路运输的便捷、效率和价值正成为商家首选,促进互联互通的六大经济走廊建设将使湖南立于中部开放的高地,通陆达海,迎来大物流、大枢纽、大商圈时代。三是产业互补性较强。周边亚洲大陆国家尽管坐拥众多资源,但大多数国家因历史、政治和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际化程度和工业化水平不高,生产和社会基础大都较为薄弱,加工工业和轻工业相对落后,大部分日用消费品依赖进口;我省产业与之契合度较高,具有比较优势,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力设备、电子化工、轻工日用、农机五金和农产品都有广阔的市场,特别是该地区基础设施、能源开发需求剧增,低端制造业、纺织业正在流入聚集,湘企更有走出去的空间;同时,该地区丰富的油气、矿产资源等更是国内急需进口的产品,扩大双向贸易、实现合作共赢的基础稳固。
抢抓机遇,积极规划,以周边亚洲大陆国家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陆路大开放战略,湖南必将迎来大发展。
调研手记
乘势而发
突破内陆之困,融入全球经济,是湖南必然之选,也是我们探索之题。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陆路国际边境贸易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会开始大规模组织湘企闯绥芬河、满洲里、丹东等国际口岸贸易博览会,赴霍尔果斯、瑞丽实地考察调研;周边国家扩大双边投资贸易的意愿、口岸地区与内陆联动的期待以及湘企“走出去”的渴求让我感受强烈,陆路出海大通道已清晰地展现在新的战略蓝图中,内陆湖南将张开陆海两翼乘势而发。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