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好发于生育期女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皮肤、血液、肾脏、关节和大脑等重要器官。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病人数超过100万,其病情复杂、临床异质性大,给患者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危及生命。一个多世纪以来,尽管各国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目前临床上仍缺乏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诊断标记物,导致部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常得不到精准的诊断。
3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支持下,陆前进团队首次利用DNA甲基化芯片筛选出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DNA中差异的甲基化位点,在湘雅二医院完成337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353名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以及358名正常人外周血DNA样本检测,筛选鉴定出IFI44L基因甲基化水平可以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的标志物,并进一步在529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29名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99名干燥综合症患者以及569名正常人中验证了该标志物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随后,相关国际专家在欧洲系统性红斑狼疮人群中进行了相关验证。
“目前临床上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主要是通过临床表现结合相关的自身抗体检测来进行诊断。”据陆前进介绍,该项研究发现IFI44L基因甲基化水平能够区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与正常人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显著提高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可靠性和准确度(特异性95%以上,敏感性90%以上),而且还可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判断。
该研究成果是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诊疗应用的一项重大科技突破,对于开展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精准医疗,提高其临床诊疗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拥有巨大的临床推广应用前景,也标志着我国科学家已跻身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行列。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唐江澎 明镜
编辑:李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