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沙2月16日电(记者 李丹)春节临近,在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73岁的苗家阿公施齐文在堂屋里笑眯眯地看着液晶大彩电,电视机右上方挂着一张照片,是他的老伴儿石爬专穿着苗服在北京天安门前的留影。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位于武陵山腹地,是一个纯苗族村寨。这里山高林密,民风淳朴,风景独特,村里人引以为豪的十八个溶洞,洞洞相连。但近千人的村子,2013年人均纯收入仅1668元。以前不少人家中除了电灯,没有别的电器,用泥巴和竹篾、木板糊起来的墙壁,一到冬天四处漏风。
施齐文的家就位于十八洞村第六组的村口。以前他家堂屋地面是凹凸不平的泥巴地,灶台破破烂烂,雨天上露天茅坑还要戴斗篷……
而近日记者在施齐文家采访时看到,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新添的液晶彩电挂在墙上,堂屋铺上了水泥,清澈甘甜的自来水流进家中,水冲式厕所取代了简陋的茅坑,两座铁皮粮仓里堆满了粮食。
几天前,施齐文家刚刚杀了年猪,猪头和带着尾巴的一只猪腿悬挂在窗前。在苗家风俗里,猪头用来祭祖,带有尾巴的猪腿用来孝敬岳父母。“以前一年养一头猪自己不舍得吃卖掉换钱,今年年猪杀了吃,不卖了。”施齐文乐呵呵地说。
2014年5月,党员施进兰在十八洞村举行的全民选举大会上当选为村主任。长期在沿海打工的施进兰被村民认为“有头脑”,能够将发达地区的经验做法带进来,帮助大家脱贫致富。就职演说中,施进兰信誓旦旦:“有钱没钱大干三年。”
“以前在外打工一个月至少挣7千,现在当村主任一年的收入都没有这么多。”施进兰说,“但是现在社会各界都开始关注我们了,我觉得应该将外面的技术、理念带来建设十八洞村。”
他一直在家带孩子的妻子现在出门打工补贴家用,79岁的老母亲天天上山打柴,一家人默默地支持他的工作。刚上任半年多,施进兰和村里其他负责人一起,陆续为十八洞村村民进行了厕所、厨房、房屋、浴室和猪圈的改造。如今,进村公路拓宽了,具有乡村风情的石板路修到每家每户门口,老旧的木屋外重新装修了竹篾墙,整个村落面貌焕然一新。
以前上报贫困户的时候由村支两委申报,难免存在片面性、主观性,甚至少数村有“优亲厚友”的现象。十八洞村通过召开群众大会,让群众自己评选本村贫困户。
群众大会一召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定下本村的“九不评”:包括家里有拿工资的、家里在城里买了商品房的、在村里修了三层以上楼房的、家里有大型机械设备的不评等等,评出来的对象在村里上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为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激发建设家园的内生动力,施进兰同新一届村支两委班子还一道探索出“思想道德星级化”模式,从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等五个方面公开评选星级农户。
村民杨秀富家门口贴着“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对联和“四星级”标签。去年,62岁的杨秀富放羊回家捡到1500元钱,一路打听到寨口,还给了丢钱的游客。“我虽然穷,但不能昧了良心。”每当有人问起,杨秀富总是这样淡定地回答。
2014年5月,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石爬专与村寨90多名妇女一起参加了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公司提供绣品、负责收购,合作社农户负责加工,根据质量,每个绣品的加工费为20至30元。
除了是苗绣合作社的社员,石爬专还有一个新身份: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民,她和老伴各出资100元入了股。
十八洞村是一个山区贫困村,土地面积较少,全村土地面积只有817亩,人均不到一亩。村民在有限的土地内首先考虑种水稻,没有多余土地种经济作物,这也是十八洞村多年没有脱贫的客观原因。
据花垣县委书记罗明介绍,按照跳出“十八洞”建设“十八洞”的扶贫思路,由十八洞村全体村民共同参股和苗汉子合作社合作,注册成立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有限公司,进行猕猴桃产业开发。
“按照专家提供的时间表,3年挂果5年进入盛果期。十八洞村的每一个村民因为这个项目一年可以多收入5000块钱。”罗明说。
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观光休闲游在十八洞村也开始起步。43岁的施全友经营着村里唯一一家农家乐“成富家厨房”。今年元旦,施全友迎娶了他的新娘。“虽然生意还没上正轨,但是比在外面打工好。”他说。
经过一年的精准扶贫探索,2014年十八洞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2518元,增长50%。
“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虫儿回来了、打工的人回来了、外面的人来了,这是十八洞村‘5个来了’目标,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就是十八洞以后的建设理念。”罗明说,“有总书记的关怀,有州内外游客的热爱,再加上十八洞厚重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美乡村!”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丹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