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能够通过一些措施办法,让农村成为圆梦福地,成为人们永远回得去的故乡。”
——全国人大代表、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何寄华
■记者 吕菊兰 李国平
空置的房屋、闲荒的土地、较大的城乡差距,如何留住“回得去”的乡愁?农村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又在哪里?3月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在即,全国人大代表、长沙市副市长何寄华接受三湘都市报专访,农村发展成为他此次两会关注的重点,在他递交的12份建议中,有3份建议关注农村。
把脉新农村新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村的大部分青壮年人力向大城市转移,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日益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痛点”。
提到农村空心化,何寄华代表认为,“由于劳动力资源严重匮乏,导致农村房屋闲置、土地荒废,进而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何寄华代表走访调研发现,除此之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当前农村还在党群干群关系、公共服务、社会风气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突出问题。“据一些村民反映,一些农村家庭一年人情开支可达2万-3万元,大部分家庭年收入的1/3甚至更多要投入人情开支,成为农村大部分群众的沉重负担。”
加快“多规融合”
党中央提出“中国梦”,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军号。在何寄华代表看来,广阔的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他认为,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为此,何寄华代表建议,分级制定城乡一体化规划方案,着力优化城乡空间形态,加快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基础规划“多规融合”,推动城乡供水、污水处理、造林绿化、垃圾收集处理等公共服务体系衔接配套,并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标准,加大建设投入。同时,他建议,推广土地合作经营模式,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干部队伍,适当增加村组干部职数,提升支村“两委”服务能力。
针对“人情风”等风气,何寄华代表建议,着力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文明意识、节俭意识,促进农村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大力整治“人情风”等农村不良社会风气,抵制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不良现象,加大对农村黄赌毒、黑恶势力、非法宗教的打击力度。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吕菊兰 李国平
编辑:刘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