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寻找“最美”系列活动:芙蓉花开最美时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沙兆华 编辑:康晓乔 2016-03-08 09:30:08
时刻新闻
—分享—

  3月7日下午,长沙市都正街,两位小湘女在樱花下自拍。当天,长沙市芙蓉区妇联、区人社局主办的“最美半边天 巾帼湘女美”女性风采主题活动在都正街开展。 湖南日报记者 唐俊 摄

  3月7日下午,长沙市星辰国际艺术中心,女同胞们上台展示旗袍的风采。当天,潇湘爱莲女书文化研究院主办星城美“三八”公益艺术沙龙活动,邀请各界女同胞欢聚一堂,欣赏旗袍的魅力,分享女书文化和故事。

  湖南日报记者田超 摄

  ■编者按

  2015年,省妇联启动了寻找“最美”系列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发掘出了一大批以传统美德培树核心价值的“最美家庭”,以建功立业彰显巾帼之志的“最美创业”,以善良仁爱勇担社会责任的“最美湘女”。2016年3月4日,省妇联授予50户家庭2015年省“最美家庭”荣誉称号,30名女性2015年省“最美创业”荣誉称号,20名女性2015年省“最美湘女”荣誉称号。今天,在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湖南日报从“最美”系列之中撷取2位女性和1个家庭典型事迹,希望读者从她们最美之处受到启发和感动。

  最美创业

  周佳霖 让民间艺术重放光彩

  湖南日报记者 沙兆华

  今年39岁的周佳霖是长沙人,她和丈夫都是聋哑残疾人。周佳霖就是在无声的世界里,凭她的一双巧手,让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青春。

  棕编是古老的民间街头艺术,为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周佳霖从12岁开始学艺,至今27年,一片棕叶在她手中,上下翻飞,总能出其不意地成为活灵活现的动物。最初,棕编在人们眼里是哄孩子们开心的小技艺,但是,周佳霖想方设法创造新的编织方法,为产品设计华美包装,改进提高古老的传统工艺,让这一古老技艺能表现出厚重的题材内容,焕发出现代的生命力。

  2009年7月,“上海世博会湖南周”生命阳光馆现场表演技艺上,周佳霖带去的棕编展品,大气磅礴,引起各国观众热买。2011年4月,由省工艺美术协会选送,周佳霖来到上海工艺美术学院参加“中国工艺美术植物纤维编织艺术高级研修班”进修学习,结业作品棕编《十二生肖》被学院收藏,并获评“编织工艺大师”,成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协会和国家级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最近,她的一件棕编新作《开屏孔雀》由长沙市政府购买作为“长沙元素”珍品收藏,陈列于新建的“长沙规划展示馆”序言厅。

  从在街头摆地摊,到在大商场租柜售卖棕编作品,再到创建两个以残疾人为主体的实业,周佳霖弘扬了这门古老艺术,创造了许多炙手可热的艺术品。周佳霖手把手指导残疾人制作棕编工艺品,每年仅春节假期,她和她的团队棕编工艺品在长沙火宫殿庙会销售即可达2万至3万元,出国参展更是深受外国人喜爱。

  一直以来,周佳霖用爱心回馈着社会对她的关爱和支持,凡是有邀请义卖的,她都毫不推辞,积极参加。2014年,为抢救长铁一中患白血病缺钱医治的贫困女生,周佳霖搭台义卖棕编作品,和其他爱心人士一起募得善款1.5万元。2015年第25届全国助残日,周佳霖独创的棕编画《游虾》(曾被上海世博会和湖南工艺美术馆收藏)拍得2400元,全部捐赠给天心区助残福利基金会。 近5年来,她用义卖所得8万元,救助许多需要帮助的群众,也让古老技艺散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温度。

  最美湘女

  何平 生活虽然艰难,阳光心态不变

  湖南日报记者 沙兆华

  3月4日,在省妇联为2015年“最美系列”颁奖典礼上,年仅25岁的浏阳广播电视台的何平以她甜美的嗓音,唱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她获得了“最美湘女”的荣誉称号,为她颁奖的是她的弟弟。在弟弟无人照顾时,是何平用她的双手,抚养弟弟长大,如今弟弟成为眼前的壮小伙,姐姐在其中的辛苦付出,不言而喻。

  何平1991年生在浏阳澄潭江镇吾田村,母亲因脑膜炎后遗症,导致三级智力残疾,并发展成间歇性精神病;在何平5岁时,父亲又因车祸而失去劳动能力,弟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在这个命运多舛的家庭中,小小年纪的她就失去了父母的宠爱与呵护,很小的时候就去花炮厂打零工挣钱,贴补家用。虽然生活给予她的是苦累,但她热爱学习,热爱唱歌,性格开朗;她说她喜欢向日葵,总是向着太阳生长。

  2008年,何平紧张备战高考之际,父亲和弟弟相继病重,生命垂危。何平想方设法联系亲友、各级民政部门、慈善部门和社会团体筹集医药费,甚至挨家挨户募捐,终于使父亲和弟弟得到及时救治,自己还顺利考取了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9年,由于父母无力照顾,弟弟严重发育不良,何平毅然决定带着弟弟上学。为了照顾好弟弟,她做过家教,发过传单,送过报纸……最多时一周做了7份兼职,她平常穿的都是捐赠的衣服,每餐吃的是一块钱的“无荤餐”,在姐姐的精心照顾下,弟弟的身体逐渐转好。

  大学期间,兴趣广泛的何平热衷于参加校园里的文艺表演、演讲、主持。每天中午,外国语学院教学楼内,准时会响起何平优美悦耳的歌声,路过的老师和同学常被这愉快的歌声打动。2011年,她又把自己的父母接到身边,她的孝亲事迹被广泛报道后,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在爱心帮助下,她们一家人的生活得到了改观。

  2015年,何平读完了本校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并顺利就职在浏阳广播电视台。在人生开启新一段的航程时,何平说,她依旧向着阳光,把爱和温暖传递到更多人的身边。

  最美家庭

  杨文钦、扎西志玛夫妇 医生情,一辈子,守护侗乡

  湖南日报记者 沙兆华

  在新晃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人们每天都能见到一对满头白发老人,在门诊耐心地为病人诊治。这对80多岁高龄的夫妻医生,已经为新晃医疗事业奉献47年,他们就是杨文钦、扎西志玛夫妇。

  1956年,新晃侗族小伙杨文钦考入了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学习期间,他与来自四川康定的藏族姑娘扎西志玛同窗而结缘。1961年,两人毕业,由于成绩优秀、能力突出,分别留在了北大医院和北京友谊医院,两人也很快喜结连理。在北京工作7年后,杨文钦毅然带着妻子回到了贫困落后的家乡新晃,被安排在基层扶罗乡卫生院工作。

  新晃医疗人才极为短缺,医疗条件也极其简陋。杨文钦马上跑到北京求援,争取到一批手术器械,使外科、妇产科手术得以开展。虽然语言不通,但扎西志玛努力适应新环境,热情接待每一位病人。在小小的乡镇卫生院里,夫妻俩既当医生又当护士,承担了看病、敷药、动手术、洗器械、为病人洗污物等所有辛苦工作。

  杨文钦夫妇的到来,为侗乡群众生命安全带来的保障,夫妻俩已经记不清抢救了多少危重病人。一次,一位女村民肚子肿胀如孕妇,进食困难,身体虚弱,家人已悄悄为她准备了后事。夫妻俩主动掏钱为她买来奶粉鸡蛋,帮她增强体质,一个月后为其切下26公斤重的卵巢肿瘤。

  新晃地形复杂,山高林密,遇到孕妇难产等突发病情,杨文钦夫妇必须自己挑着麻醉机、吸引器等,跋山涉水送手术上门。一次,杨文钦在外做好手术,回家途中被毒蛇咬伤,经全力抢救才保全性命。医术高超,对待病人犹如家人,杨文钦夫妇声名鹊起,慕名而来的病人络绎不绝。

  1973年,夫妇俩调入新晃县人民医院,成为了外科、妇产科的骨干医生。1983年,杨文钦接任院长后,大胆改革,推动新晃县人民医院由落后逐步发展成为科室设置齐全、人才济济的现代化综合医院,杨文钦因此被授予“全省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扎西志玛也因其贡献,1988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

  上世纪90年代,杨文钦夫妇退休后,仍工作在门诊一线,每年诊治8000余人次,为侗乡百姓健康贡献余热。

  ■短评

  今天,给“她”一点掌声

  欧阳金雨

  “她是他的眼”,新宁女人蒋妹帮助丈夫成为盲人作家;“颠覆”传统,美丽湘商姜学军以衬衣起家、以团购立业、以私人订制再闯市场;90后女孩何平,她是弟弟的“姐姐爸爸”,是病中父母的“顶梁柱”……三八妇女节,我省表彰2015年度“最美家庭”、“最美创业”、“最美湘女”,包括“她”在内的50名女性及50户家庭脱颖而出。

  与结果相比,寻找最美女性的过程也一样有意义。作为省妇联举办的一项群众性活动,它展现出强大的动员能力,吸引着城乡居民纷纷秀幸福、聊创业、议家风,令人们感受绚丽的“她风采”。

  有哲人曾说:如果少了女人,世界将失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七十的善,百分之百的美。今天,无论是幸福温馨的家庭、企业管理的秀场、治国理政的舞台,还是科学研究、文化创新的前沿,都活跃着女性的身影,“她力量”正在拔节。

  当然,职场家庭一肩挑,对任何女性来说都殊为不易。当母亲烹饪佳肴,作为儿女的你,是否心怀感激?当妻子辛劳归家,作为丈夫的你,是否分担了家务?当女性面临二孩与事业的艰难抉择,作为老板的你,是否想到改善女性福利、消除用工歧视?

  家之良妻,犹国之良相。今天,是属于“她”的节日,应当愈加珍视、尊重“她”的贡献。此刻,何不给身边的女性朋友来一点掌声,何不为我们的姐妹说句祝福?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沙兆华

编辑:康晓乔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