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科技“造血”让贫困地区“站”起来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康晓乔 2016-03-11 14:34:34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农大朱卫平副教授(右二)指导农民种植青蒿。

  (本版图文由省科技厅提供)

  湖南农大石雪晖教授(左)在讲授葡萄种植技术。

  省科技厅邀请专家指导扶贫点农民培育食用菌。

  前言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近年来,我省科技系统发挥自身优势,充分调动资源,为农民致富加把劲,让扶贫更加“精准”。累计实施科技扶贫项目近千项,科技计划对全省51个贫困县市区实现全覆盖。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辐射带动贫困地区农业转型发展。依托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在大湘西地区建立200多个基层信息服务站点,有效解决了农业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选派农村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进农村开展科技服务,为科技精准扶贫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聚焦

  第一个让提子在南方安家的湖南农大教授石雪晖,又被称为“葡萄教授”。去年8月的一天,宜章县一个葡萄种植大户的果园出现了险情,即将成熟的葡萄大面积烂果,石教授接到求助电话后立刻赶到果园现场指导。

  宜章,是石教授退休后常去的地方。她被省科技厅“三区”科技人才计划作为援助人员对接宜章,重点指导当地种植葡萄。农民遇到紧急情况,她都会亲自赶去解决问题。

  精准扶贫,湖南的任务不轻。科技扶贫,是将“输血”式扶贫变“造血”式扶贫的最有效手段。省科技厅坚持科技扶贫,通过组织科技攻关、派出科技人员等多种途径,为贫困地区不断提高“造血”功能,让贫困地区依靠科技站起来。

  5000万元重点突破贫困地区重大科技需求

  特色产业是贫困地区发展的希望,也是对科技需求非常旺盛的领域。“十二五”以来,省科技厅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及制约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投入5000余万元,组织科技重大项目攻关,提升科技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

  比如张家界市实施“武陵山区珍稀濒危植物保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专项,实现了长果安息香、香果树、伞花木、五棱苦丁茶等珍稀植物的迁地保护,已完成武陵山脉湘西北区域的珍稀植物野外调查,在沅陵借母溪发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黄杉、在沅陵发现我省最大的野生鹅掌楸群落,在慈利发现了中华石蝴蝶的分布,在石门罗坪乡发现较多的黄栌资源。

  邵阳心连心食品有限公司联合省中医药研究院承担的“雪峰虫草规模化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成功分离并获得雪峰虫草纯菌丝体,完成野生雪峰虫草质量标准及药效学研究,支撑雪峰山贫困地区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湖南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湖南省工业设计协会等单位承担的“基于湖湘地域文化的创意设计公共服务技术研究”项目,以湖湘地域文化内容的挖掘、传承、管理和产业化为目的,开展数字化再现与展示平台终端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体现湖湘文化特色的创意产品设计。研发的天下凤凰智能电子票务管理系统,对凤凰古城10多个景区进行全面的三维全景数据采集,建设了“烟雨凤凰演艺”微信平台,开发了3款移动APP,解决了1200 人的就业岗位,促进当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新模式,成为文化保护与公益扶贫的示范性项目。

  引导县域经济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十二五”期间,省科技厅设立县市区科技服务与创新能力提升专项,累计安排资金3.6亿元,其中支持贫困地区达2亿元。同时为贫困地区争取国家科技项目资金1.5亿元。特别是2015年,进一步强化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在专项中安排精准扶贫项目资金2740万元,实现51个贫困县的全覆盖,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的产业升级,提升了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

  农业是贫困地区的拳头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十分迫切。省科技厅以农业现代化为方向,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支撑,以农业品牌建设为突破口,支持湘西、怀化、邵阳、郴州组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同时,在贫困地区组建了一批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积极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园区聚集,重点发展园区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使之成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纽带,成为科技推进精准扶贫的示范区。

  依托我省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省科技厅还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贫困地区科技服务的快捷通道。在全省开通“12396”科技服务热线,在贫困县市区建立了200多个基层信息服务站点,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科技、政策和市场等信息服务。同时,开发多个特色的农村信息化应用系统,并逐步在贫困地区开展应用示范。

  “十三五”实施科技扶贫“五个一”工程

  “十三五”期间,全省科技扶贫将更精准更高效,实施科技扶贫“五个一”工程。

  帮助每个贫困县培育形成1个以上特色产业。扶持100家科技扶贫示范企业或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每个贫困村联系1名科技专家开展技术指导。稳定支持1000个农村农业信息化基层站点。培训1万名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复员退伍军人等乡土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到2020年基本形成科技产业带动扶贫、科技示范引领扶贫、科技服务支撑扶贫的新格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贫困地区尤其是大湘西最突出的优势之一。科技精准扶贫将着力开展“科技+生态+农业”的推广示范,为贫困地区农业高端化发展加油助力。同时,实施中药材资源开发精准扶贫专项。以我省武陵山片区和罗霄山脉特色中药资源为对象,提高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及饮片研发水平,通过品种与技术等落实到贫困户或合作社实行精准扶贫,在5年内帮助100万人脱贫致富。还将加快组织矿产资源精深加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领域的攻关,加快推广应用大气污染防治、土壤修复、卫星应用等关键核心技术,让武陵山和罗霄山片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全省科技系统将整合各类科技计划向贫困地区倾斜,实现项目、人才、平台、服务体系“四位一体”,全面推进贫困地区科技精准脱贫和科技致富。同时,充分利用好国家实施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的政策措施,促进更多的项目、资金、技术落户贫困地区。

  亮点

  “三区”科技人才服务48个县

  “三区”科技人才,是指选派到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科技服务与创新创业的科技人才。自2014年7月以来,我省共选派1677人次科技人员到全省48个县开展科技服务,累计服务10万多天,培训10万人次。

  如何推进“三区”科技创新创业?根据科技部等五部委印发的《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实施方案》,以及我省“三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技需求,省科技厅统筹高校、科研院所及各方面的科技人才,为受援县提供公益专业技术服务,或者鼓励专家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及企业等多种形式来推进。

  一是围绕优质水稻、旱粮、油料、特色蔬菜、有机茶叶、精品水果、道地药材等高效种植,组织农艺、园艺、茶叶、果树、辣椒、中药材等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生产技术推广与服务。如在派驻张家界永定区的吴跃辉研究员带动下,组建了《张家界糯圣柑橘产业联合体》,建成1.8万亩特色功能柑橘基地,配套1.3万吨冷链物流基地,在国内大中城市建立26个销售网点,直接带动合作社348户果农创收1300多万元。二是围绕生猪养殖、特色畜禽、水产等养殖业高效生产,组织畜牧兽医、水产等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技术推广与示范。如宜章乐水养鸡专业合作社在“三区”科技人才李文健的指导下,发展到总占地面积6.25万平方米,养殖专业户153户,年产土鸡180万羽,年产土鸡蛋108吨,年实现销售收入7500万元,年盈利约500万元,带动农民创收。三是针对“三区”科技知识和人才缺乏的状况,开展了人才和技能知识培训及科普宣传。通过开展技术服务与培训,促进了各受援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如城步苗族自治县“三区”科技人才刘海举办奶牛养殖技术培训班3次,培训学员145人次,发放学习资料300多份,全方位提升城步奶业生产管理和技术水平。

  1.8万名科技特派员服务三湘农村

  带上知识,带上技术,带上真情,到最需要的农村去,科技特派员走过了11年历程。

  我省自2005年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以来,先后组织了1.8万多名科技特派员在农村基层开展科技创业和医疗服务。其中,2014-2015年度,省市县三级4000多名科技特派员奔赴基层,引进推广新技术1033项、新品种1128项,创办、领办、协办农业类企业225个,组建合作经济组织或专业协会346个,培训农民118万人次,安置劳动力就业253万人。

  在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双轮驱动下,科技特派员围绕我省优质水稻、湘莲、生猪、油茶、蔬菜、花木、特色水果等产业,组织实施各类开发项目,示范推广各类新品种、新技术,发展壮大了我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如祁东县科技特派员王森帮助派驻企业选育“祁东酥脆枣”新品种,并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邵阳县科技特派员员陈永忠、谭晓风示范推广油茶种植技术,帮助当地发展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油茶之乡”。

  为了让农民掌握生产技术,科技特派员采取集中培训、入户面授、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促进了贫困地区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如桑植科技特派员谢真理创办良种猪示范场,培训农民1896人次,扶植畜牧养殖大户75户,直接带动当地农户增收5500多万元。江华科技特派员夏志兰为当地培养食用菌科技人才200多人,发展种植大户2000多户,年产值近6亿元。

  医卫科技特派员则结合当地多发病、常见病的防治状况,广泛开展送知识下乡、专家义诊等活动,为贫困地区“疑、难、重、危”患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会诊和转诊服务,组织培训大量基层医务人员,基本上实现了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镇)”。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医卫科技特派员累计实施大型手术1500台,诊治病人10多万人,为病人减免费用近2000万元。

  故事

  博士指导种青蒿 农民收入翻一番

  去年八月上旬,骄阳似火,双峰县虎塘村村民刘小南正在地里砍伐自己种植的青蒿,虽然汗流满面,但脸上洋溢丰收的喜悦。“在朱博士的指导下,又是一个丰收年,我种植的青蒿亩产将超过200公斤。朱博士真是我们脱贫致富的‘财神爷’。”刘小南所讲的朱博士,就是派驻双峰县的“三区”科技人才、湖南农业大学的朱卫平副教授。

  双峰是青蒿素产业大县,发展青蒿种植是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的一条途径。过去,由于缺乏技术指导,种植的青蒿产量低、青蒿素含量低,收购价格也低,种植效益不很理想。

  朱卫平作为“三区”科技人才派驻双峰,承担青蒿的种植指导工作。经过充分调查,他找出青蒿种植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采取三条措施:一是更换品种;二是规范栽培技术;三是加强技术培训。

  可要让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方法,接受新的、科学的种植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些老农认为:“我种地都种了几十年,还用得着你来指导?”也有一些农户对新品种心里没有数,对是否更换犹豫不决。

  针对这些情况,朱博士选择双峰县杏子铺镇虎塘村作为主要示范推广基地,引导农户种植。在自愿的基础上,他选择一些农户重点帮扶并树立典型。他还编写《青蒿高效栽培技术手册》,发放到农户手中,并把课堂搬到田野上,在种植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指导,手把手教农民种植,随时解决农户种植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成果在当年8月青蒿收获的时候开始显现。原料的青蒿素含量由0.8%提高到1.4%,收购价格由每公斤9元提高到15元,产量由每亩150公斤提高到180公斤,每亩产值由1350元提高到2700元。

  链接

  省科技厅扶智扶技对口村

  55位干部先后派驻11个村扶贫,这是省科技厅驻村扶贫工作25年的足迹。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省科技厅高度重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注重以点带面,通过扶智扶技加快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推动“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从点上看,依靠科技推动对口帮扶村特色产业实现三大跃升。国务院扶贫办原党组成员蒋晓华、湖南省副省长张剑飞,在实地调研后均对省科技厅驻村扶贫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一是实施“素质扶贫工程”,为稳定脱贫培育了一批“乡土人才”。如在平江县三墩乡公平村,邀请省内农业科研单位的多位专家到村传授技术,培训学员200余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500多份,一批技术骨干成了村里科技致富的带头人。二是实施“产业提质工程”,立足扶贫村特色发展优势产业,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支撑产业做大做强。如在炎陵县沔渡镇苏洲村,引进黑木耳栽培技术和新品种,邀请省食用菌研究所专家全程技术指导,新建黑木耳栽培基地20亩,年新增纯收入40万元。三是实施“运营模式改造工程”,构建“合作社+厂+基地+农户”机制,建设农业小品牌,逐步向“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如在平江县南桥乡汤塅村,成立了永丰菌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会员119户,实现年产值200多万元。

  省科技厅还依托对口帮扶村,探索辐射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科技精准扶贫新途径。支持炎陵县建设省农业科技园,提升黄桃、白鹅、高山茶等特色农业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水平,促进炎陵特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园区建成后年总产值可达50亿元。支持实施罗霄山片区重点区域精准科普试点示范项目,以对口帮扶村为示范点,对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针对性的科普和技能培训服务。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康晓乔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