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左丹
“农博士”名为李迪秦,是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
2010年起,他在承担专业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经常奔走在湘西、湘南的田间地头,为农民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农博士”。
3月18日,记者来到湖南农业大学,采访了李迪秦。
三分之一时间在下乡
身材清瘦、面容黝黑的李迪秦,不善言辞。
得知记者来意,他谦虚地说: “我们农大很多教师都是这样,我只是其中的一位。”
每年农历正月,李迪秦就开始下乡了,几乎每月要下乡2到4次,三分之一时间花在下乡科技服务上。今年从正月初九到学校开学,先后跑了衡阳、怀化两个地方。
“二月是烟苗大棚育苗的关键期,今年天气气温起伏大,我不放心,就到衡阳、怀化跑了一圈。”李迪秦博士是农作物栽培专家,主攻水稻和烟草栽培生理研究。同时,他是中国烟草中南农业试验站湖南省基地单元技术服务专家和湖南省科技下乡特派员。
“我喜欢下乡。在生产第一线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这既能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又能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李迪秦说。
撒生石灰降土壤酸度
“李博士,这是年前就熏好的腊肉,专等你来。”今年农历正月十六,听说李迪秦博士到怀化来了,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烟农李开宏特意给他送来自家熏好的腊肉表达谢意。
2015年开始,李迪秦被聘为怀化市烟草公司技术专家。
李开宏种了15亩多烟叶,一直有个苦恼:长势不太理想,每亩收入太低。当地其他烤烟种植户也存在李开宏一样的烦心事。李迪秦到靖州后,走访了像李开宏这样的一批烤烟种植户,通过分析当地历年气象与土壤数据资料,采集当地土壤样品带回长沙进行分析检测,发现当地烤烟生产上普遍存在“植烟土壤酸性太重”等问题。
“土壤酸性太重,会直接影响烟叶生产质量。”找到原因后,李迪秦立即给烟农们进行系统技术培训,要求他们在12月前翻地起垄时,每亩撒施50公斤生石灰,降低植烟土壤酸度;同时,加强栽培管理。
按照李迪秦提出的办法,2015年李开宏家15亩地,每亩收入从原来的1321元增加到4412元。
如今,在靖州,随着改土、培育壮苗、配方施肥、成熟采烤等烤烟生产关键技术的应用,已涌现出不少像李开宏这样经济效益好的烤烟种植户。
“输液”,让水稻起死回生
衡阳常宁市是李迪秦去得最多的地方。这里的很多农户认识他这位省里来的“农博士”。谁家的烟叶、水稻在生产上有什么疑问,都喜欢请他来看看。
2013年8月,常宁市西岭乡有一户农家的2亩水稻长势缓慢,眼看着别人家的水稻都长成“大个子”,自家的水稻却还是“小矮人”。这家人很揪心。
于是,请来正在常宁下乡的李迪秦给水稻“看病”。
李迪秦拔出一株水稻,看到根系发育不良成黑色,通过“望闻问切”很快查到了主要原因:使用肥料不当,移栽后使根系受到较严重的伤害,导致生长受阻。
“赶快给水稻‘输液’,增施叶面肥,增强营养,并及时进行中耕,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根系尽快恢复生长。”他开出了“处方”。
很快,2亩水稻“起死回生”,每亩达到400多公斤的产量。
“3月将课程讲完。4月份,我就要带学生到郴州、邵阳、永州等地实习去了。”李迪秦对记者说。
“我心在田野,所学报乡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李迪秦服务农民的同时,教书育人与科研也收获了累累硕果。他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生导师基金项目、湖南省烟草公司等国家级及省部级和行业的科研项目20多项,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湖南省技术发明三等奖各一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发明专利7项,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左丹
编辑: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