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集里街道一角。
“1551工程”项目:让多年无人问津、久未疏浚的沟渠重新畅通了。
“1551工程”项目:平安桥护栏工程。
“1551工程”项目:在楼栋间、墙壁上安装路灯,让回家的路不再摸黑。
“1551工程”项目:楼道安装可收放黄板凳,让居民“转角遇到爱”。
集里街道原八仙村第一党小组党员在商讨“1551工程”公益项目。
集里街道“红马甲”党员志愿服务者在清理小区下水道。
集里街道“黄帽子”志愿服务队已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
本版图片由浏阳市集里街道办事处提供
金慧 王文隆 毛敏轩
初春的浏阳,鸟语花香。
走在集里街道,城区整洁有序,高楼鳞次栉比,商场比肩接踵,仿佛置身一座繁华都市;农村环境整洁,公路四通八达,田野生机勃勃,幸福屋场笑声朗朗。幸福的集里人并没有放缓发展的脚步,征地拆迁争分夺秒,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推进,一个宜居宜业、精致精美的集里街道,正蓄势腾飞。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繁华似锦的背后,党建最关键。”集里街道工委书记黄刚说,这其中,“1551”工程功不可没。
“1551”工程是集里街道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2014年提出的基层党建创新管理办法,即要求每名党员联系服务网格内的10户群众,每年参加5次以上志愿服务活动,给予每个党员500元公益经费支配权为民办事,至少为群众办成1件实事。
“1551”工程让每个党员责任上肩、主动作为,全面激发出了党员的干事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据统计,两年来,集里街道1384名党员累计走访群众23216余户,开展志愿服务1.6万余次,单独或合并申请公益项目125个、竣工验收106个,投入公益资金225万余元,撬动党员、群众投入义务人工劳务、争取外来经费合计达2200余万元。
如今的集里街道,形成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新局面。
“1551” 从何来?
——基层党建,要资金更要平台
拖了3年的征地款,终于要分发到户了。
2015年3月15日,集里街道宏源村被征地的人家早早地来到了会场,参加征地款分配。
3年前,宏源村修建自来水厂,征地34户,补贴征地款21万元。钱早到了,却一直分不下来。
“女婿户口在这里,为什么不能分?”、“出嫁的女儿也应该分钱”、“在外打工也要算一份子”……在利益面前,谁都不肯让步,让原本一件好事,迟迟落不到实处。
“一直悬而不决的事情,直到‘1551’工程的出现,为党员主动带头做事搭建了平台,调解纠纷变得名正言顺。”村支书黄艳红说,网格内所有党员一起出谋划策,制订了分款细则,最后提出全部平均分配,规定每户3000元,每人1040元,人在就分,人不在就不分,得到一致认可。
让人感动的是,分款当天,有两位党员主动站出来称“我那份不要,分给大家”。
从你争我抢到互相谦让,刷新了党员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从一件纠纷事变成了高兴事,这就是“1551”工程的神奇之处。
在“1551”工程提出之前,集里街道党员作用的发挥囿于资金和平台,党员服务群众依赖于党组织发动,惠及群众覆盖面不广,党建活动在群众中影响力有限。
“咦,他还是党员啊?”“他是党员没看见哪里与我这群众有什么不同啦,哈哈哈。”诸如此类的言语,经常能在人们茶余饭后听到,党员的先锋意识“淡化”。
为此,集里街道工委通过走访,认真分析,提出了“1551”工程,为党员提供了做事的平台和资金,让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老百姓积极参与支持,系列民生问题得到解决,畅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党建工作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1551’工程是民心工程,更是一座联通党员与群众的桥梁,让党员有了荣誉感与归属感,让群众有了获得感。”黄刚书记说,如今在集里街道,党群关系鱼水情深了,百姓呼声能及时回应了,党员先锋模范形象凸显了。
“1551” 如何做?
——主动发现与积极干事,给予权力并严格监管
一口气爬六楼,年轻人都累,更何况老人,但神仙坳社区宜和家园的老人爬楼不累。
因为这里有“转角遇到爱”。
2015年,社区党小组组长杨美伦看到小区老人爬楼时经常倚在楼梯边休息,便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在转角处安装一个小凳子呢?小区有300多位老人,而房屋都是2000年初建的楼梯房,最高有6层,上下楼很不方便。
在集思广益之后,小区党员通过“1551”工程,实现了在每栋楼的第3层安装上折叠椅的设想,这样,住在高层的老人爬楼累了就可以稍作休息。大家把这个创意取名为“转角遇到爱”。
“坐的时候拉下来,不坐的时候折上去,几乎不占用空间,真是太方便了。”杨美伦说,看上去一个简单的折叠椅,但从想法到落实,每一步都有严格要求。
首先要明确自己所属范围。目前集里街道划分为102个网格,每个网格党支部一般管理3—4个小区,每名党员联系10户群众,形成“社区(村)—网格党支部(小组)—小区”三个服务层级。
其次,党员在网格内搜集到的民生问题,必须征得他所联系的10户群众签字确认,把具体实施流程和预算报街道工委审核,审核同意后,才能领取500元公益经费。
杨美伦告诉笔者,宜和家园共有26栋居民楼,按照每栋楼一个折叠椅计算,成本和人力加起来约2万元。单凭自己小区内的党员公益金,是肯定不够的。
于是,他带头联合网格内其他党员,共同申报项目。最后,宜和家园“转角遇到爱”项目共获得网格内40余名党员支持,成功募集到了2万元公益金,这才开始动工。
建好后,最后由网格群众进行现场验收、签字确认并进行记实评价,再向街道工委提供相应经费开支明细和证明材料,由街道统一进行公示,实现了绩效在网格考核、项目在网格验收、满意在网格评判、能力在网格提升。
“还是党员关心咱老百姓,以后再也不担心上下楼难了。”宜和家园的张奶奶乐呵呵地说,两年来,小区内的环境慢慢发生着变化,路边划了车位、小花园内安装了石椅、坪子里修建了爱心桌椅,生活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好。
党员除了主动发现民生需求,也可以通过“1551”工程的“微心愿”进行积极认领。街道所有社区(村)都设立了“心愿墙”,群众有什么难事、烦心事,都可以编写成“微心愿”发布在“心愿墙”上,由辖区党员根据自己的能力自愿认领,并将认领办结情况在墙上进行回应,及时把群众之所想迅速转变为党员之所为,确保群众困难有人帮、事务有人办、问题有人管。
通过“心愿墙”这一载体,群众提出的代办医保卡、修建绿化带、维修水电、安装路灯、改造水井等“微心愿”一个个实现,每个党员每年不少于5次的志愿活动在这里找到了“窗口”:“黄帽子”、“红马甲”志愿服务队、“红袖章”义务治安巡防队等公益品牌逐渐成长。
2015年,因区划调整,原集里街道和原太平桥镇合并组建了新集里街道,集里街道“长大了”,“1551”工程创新的党建理念,也应用到了广阔的农村地区。
“头一回接触‘1551’,黄刚书记认真给我们培训,真的受益匪浅。”原太平桥镇合盛村村干部李梅珍说,今年2月24日,上午刚开完培训会,她就接到村民电话,说挖机来村里了,能不能趁机把村口小河的河床疏通一下。
要知道,这条小河可是30多年来无人管理,河床几乎与路面平齐,荒草丛生,大旱无法蓄水,大涝则淹没农田和道路。
学以致用,李梅珍立刻想起“1551”工程,便跟同来开会的4名同村党员商量,把每人500元的公益金拿出来挖河床,5个人一拍即合。
当天下午,挖机便开工了。许多机器挖不到的地方,村民们便纷纷自发拿锄头挖土,拿撮箕运土,干得热火朝天。
14个小时后,一条长1.5公里,宽2米,深1.5米的小河露出了新颜,仅花费2100元。再次听到清脆的流水声,村民们开心地对党员们竖起了大拇指。
“行政上合镇,意识配套也必须及时跟上来。”黄刚书记说,并镇后,集里街道的面积增加了一倍有余,通过“1551”工程,做好农村地区的基层党建工作,发挥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达到大融合,街道工委很有信心。
“1551” 有何用?
——四两拨千斤,党建引领全街工作齐头并进
倒春寒一走,湖湘大地便立刻阳光明媚。
4月5日,龚家桥社区亚大新城小区的屋顶花园里,杜鹃嫣红,树吐新芽,老人们悠闲地晒着太阳,孩子们在旁嬉笑玩乐,很是惬意。
亚大新城小区建于2004年,当时属于浏阳的高档小区之一,面积宽阔、绿化完善、基础设施齐全,但几年后开发商走了,许多配套社区逐渐老旧,木凳子腐蚀了,健身器材生了锈,都无人管理,渐渐地大家都不愿意来花园玩了。
在“1551”工程的带动下,社区党员牵头召开了业委会,提出用党员公益金将小区内被雨水腐蚀的木凳换成大理石凳,再增设两个儿童游乐设施。
此消息一传出,居民呼声很大,希望把小区所有的基础设施都整改一遍。在小区党员的牵头组织下,小区内16个企业老板主动慷慨解囊,共捐赠45万元,用于小区基础设施改造。
“小平台却有大作用,虽然‘1551’工程公益金只有500元,但是它能起到撬动作用,吸引老百姓参与进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社区书记刘娟说,能募集到这么多钱,既是大家对党员的信任,更是“1551”工程深得民心的体现。
两年来,随着“1551”工程的开展,尤其是每名党员手握一定的公益资金支配权,让党员的服务热情升了温,党员说话办事更有“底气”,一大批有想法、有热情、有才干的党员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在每个网格,小到水电维修、路灯安装、代办服务,大到道路硬化、河道清淤、水井改造,群众的每一个或大或小的诉求和心愿都得到了党员的及时回应和主动解决,有效畅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架起了党员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1551”工程同时也是润滑剂,大大减少了矛盾纠纷,使整个社会大局更为和谐稳定。
网格党员积极加入环境整治、平安创建等队伍,切实构筑起了支部建设在网格、环境整治在网格、平安创建在网格、计生服务在网格、幸福体现在网格的工作格局。活动开展以来,党员累计调解矛盾纠纷586起,无1例进京赴省上访,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
在党建工作的引领下,集里街道党员示范带头形成风气,开创了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的新局面。
无论是义务劳动还是志愿服务,无论是项目攻坚还是工作扫尾,街道党员都是走在前、冲在前,比着干、抢着干、带头干逐步形成了风气,推动了项目建设、经济发展等各项工作齐头并进。2015年财政总收入达5.19亿元,增长8.7%,其中地方收入3.29亿元,增长8.6%,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得到同步提升。
春雨润物细无声,如今在集里街道,党员威信树立起来了,民生问题又快又好地解决了,整个社会环境变好了,各项工作都齐头并进了。
·手 记·
一场“洗心”之旅
很少有一座城,有都市的繁华,又有乡村的淳朴。浏阳做到了。
这次在浏阳集里街道采访,为期两天,期间发生了很多小事,让笔者久久回味。
陪同采访时,看到路边的空矿泉水瓶,社区干部随手就捡起来;走过阡陌小道时,电线杆上垂下来的废弃电话线有些挡路,再走回来时就已经被清理好了;因找不到合适的采访对象打算离开时,60多岁的老党员坚持在路边挨个问;在红旗湿地公园施工现场与黄刚书记不期而遇,他与满身泥污的工人聊天并互相递烟,像是老朋友。
同时,我们还记住了一些人。在社区里随便问一个大爷,什么叫“1551”,他竟能流利说出;在屋顶花园采访时,跟大姐聊完后,她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家里坐坐;采访一家餐厅时,女服务员害羞地跑进了厨房。这些都是最淳朴、最真实的集里,也是千万游子心中故乡的味道。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金慧
编辑:康晓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