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株洞庭湖芦苇的背后:湿地生命“休戚与共”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月桂 编辑:康晓乔 2016-04-19 09:14:13
时刻新闻
—分享—

  春天,铺天盖地的芦苇,构成了洞庭湖的底色。

  岁岁枯荣,一株洞庭湖芦苇的背后,牵动着苔草、辣蓼、水鸟、游鱼、麋鹿甚至人类的命运。

  从芦到荻,

   湿地上的700多平方公里芦苇场

  洞庭湖的芦苇每天都在生长。4月中旬,通往君山岛的旅游大道两侧,芦苇已经长到高过人头,而去年秋天砍下的枯苇,在路边堆成了一座座小山。

  作为禾本科植物,竹子的近亲,芦苇一天可以生长十几厘米。春雨过后,你要是足够耐心仔细,或许能听到它们拔节的声音。人们喜食这种植物的幼苗,称芦笋,当然,要想吃到鲜嫩的芦笋,就得赶早,到得此时,只能当柴火烧了。

  “芦苇对湿地的生态起着重要的平衡、净化和调节作用,”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项目办主任蒋勇说,芦苇可以净化水质,吸附重金属,抑制藻类。它们也是维持湖区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一环,是鱼类和鸟类理想的栖息地,麋鹿天然的隐蔽场所。

  据《湖洲志》记载,芦苇古称为葭、蒹、菼,今泛指芦泡、荻苇。事实上,芦和荻是两种不同的植物,洞庭湖原生的是芦,在造纸功用上,芦比不上荻,因此如今大量人工种植的是南荻,人们习惯统称为芦苇。

  靠湖吃湖,芦苇是洞庭湖区人千百年来的生活依托。洞庭湖的老渔民胡伏林回忆,小时候湖区长的是天然芦苇,比较稀疏矮小,常用来烧柴火做饭,直到后来芦苇可以用作生产工业用纸,才被大面积栽种。上世纪70年代起,一系列芦苇场开办起来,芦苇产业成为当地财税收入重要来源。

  目前,整个洞庭湖区有40多家芦苇场,面积超过700平方公里,其中有号称“亚洲最大”的漉湖芦苇场。

  由盛而衰,

  一株芦苇牵动了谁的命运

  君山后湖,在上个世纪,还是苔草和辣蓼的天下,如今已经完全被南荻侵占。

  “2000年以来,洞庭湖植被下移的速率很快。”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站长谢永宏说。近年来,洞庭湖的水位持续偏低,芦苇开始往更低处的草洲生长,挤占苔草的空间。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东洞庭湖的苔草有300多平方公里,现在只剩下了100多平方公里,大部分都被芦苇挤走了。

  苔草的减少,最直接影响的是鸟和鱼。雁鸭类候鸟以苔草为食,东洞庭湖保护区管理局监测显示,作为洞庭湖最大的种群,雁鸭类的数量呈现减少趋势。今年1月进行的水鸟调查显示,雁形目鸟类比上次调查下降了105.1%。

  芦苇的命运也在经历着波折。上世纪90年代末,人们开始在洲滩上种植杨树,杨树替代芦苇成为更优的造纸材料,芦苇的“霸主”地位逐渐丧失。

  种植杨树的沼泽湖滩逐渐陆地化,原有的群落生态系统完全被改变。杨树把原本挨着岸边生长的芦苇往湖心赶,芦苇又驱赶苔草,雁鸭类的生存空间更趋逼仄。

  芦苇场的衰落,也牵动了更多苇业工人的命运。在沅江,芦苇正被重新定义为芦笋产业,这或许是芦苇以及工人们的新出路。

  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杨树的威胁并大片砍伐杨树,然而,已经退化的湿地却难以恢复从前的面貌。湿地上的每一种生物,命运环环相扣,任何的人为干预,都应慎之又慎。

  【生物小名片】

  芦与荻

  芦苇和荻,属于禾本科两种常见的草本植物,人们习惯统称芦苇。芦,多年生草本,禾本科芦苇属。荻,多年生草本,禾本科芒属。芦比荻高,荻比芦结实,芦宜于编织,造纸的纤维却不如荻。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月桂

编辑:康晓乔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