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公山的珙桐开花了。”
4月28日,记者收到湖南八大公山管理处科研所谷志容所长发来的“鸽子花”照片。
桑植县西北,澧水源头,八大公山天平山,海拔1503米的珙桐湾,393岁的“珙桐王”又静静地开花了。近期的雨水打湿了它满身的青苔,但“鸽子花”依旧如约而来,在青翠的山谷里摇曳着,温润、高贵的气质,似乎找不到一点迟暮的忧伤。
“退无可退”的“遗老”
刚刚张开的珙桐花瓣还是浅绿色的,它们会慢慢在雨水的冲洗下变成白色,如满树欲飞的白鸽,使人联想起欢乐、和平、烂漫……所以欧洲人把珙桐称为美丽的“中国鸽子树”。
珙桐,“植物中的大熊猫”,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只在我国华中地区地形复杂的小范围山川得以幸存。濒危,是珙桐的标签。
在湖南,珙桐集中分布在武陵山区,以八大公山最多。谷志容说,珙桐在八大公山成片分布有4块,约有1万多株。
珙桐是八大公山怀抱的最大的秘密,而“珙桐王”就是秘密中最美的那一部分。珙桐湾里,冠名“珙桐王”的这株古树,树高近30米,胸径1.2米,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古老的珙桐。眼下,这株“珙桐王”已经步入了它的老年时光。早两年,八大公山管理处还为它组织过一次 “抢救”,为它杀虫除病。
谷志容说,珙桐的生存环境湿度太大,满身青苔里寄生虫特别多,影响它们的生长和寿命,1.2米的胸径已经是生长极限了。越来越多的野生珙桐正在老去、死亡,而林下幼苗却极少。“珙桐繁殖效率低下,更新速度赶不上老化的速度,野生珙桐正在不断减少。”谷志容说。
在八大公山上,野生珙桐们在进行着一场缓慢的“迁徙”。因为气候的改变,它们正集体以一种缓慢到难以察觉的速度从低海拔往高海拔走。以前低海拔地区一样有珙桐生长开花,如今全部退到海拔1000米以上,珙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它们已经退无可退”。
人工培育进展缓慢
人们试着移栽、培育珙桐。
在长沙,唯一的珙桐被栽种在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内,只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所在。
4月28日,收到珙桐花开的信息,记者前往省森林植物园,探望那些移栽至此的珙桐兄弟。在珍稀濒危植物区,珙桐与银杉、桫椤、南方红豆杉、长果安息香等“遗老”们被安置于此。
然而,珙桐们长得并不好。在所有树木都欣欣向荣的春天,它们枝头的绿叶勉强表达着生机,完全没有想要开花的迹象。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省森林植物园颜立红研究员等就开始从八大公山、壶瓶山等地陆续引种数百棵珙桐,如今成活的有20多株,然而,从来没有开过花,长沙夏天的高温让它们极不适应。
“它们只能生活在1000多米的高海拔地区,对自然环境要求高,繁殖能力低,在我们南方园林没有太多生长空间,所以珙桐的育种研究近几年进展不大。”颜立红说。
不过,在桑植县城,珙桐的人工培育还是让人看到了希望。7年前,人们选择了4个点栽种了200多株珙桐,如今大部分珙桐长势良好,此时节已经花满枝头。但也有部分显出“水土不服”的样子。
八大公山也正在建设全国最大的珙桐园,20多年前移栽的700多株珙桐已经高大苍翠,去年栽下的1200株珙桐树干也已有人的手臂粗细。谷志容的下一步打算,是到全国各地进行引种,人工繁育出最适合湖南当地园林种植的珙桐。
【生物小名片】
珙桐,落叶乔木。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植物界的“活化石”。成熟的珙桐能长到15米高,最高可达30多米,树形高贵美丽。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月桂
编辑:康晓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