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开福区沙河,麻雀嬉戏。 张京明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周月桂
已是立夏时节,天气由温而热。经历了繁殖高峰期后,麻雀的雏鸟们开始四处活跃。
在一度淡出人们视线后,这种从嘴到尾尖还不到15厘米的小鸟又逐渐多了起来。市井街边,常可见三两只灰褐色的小东西,机警活泼,蹦蹦跳跳,饮啄自在。至于乡间,衣食无忧的麻雀们更是一个个吃得肥嘟嘟、圆滚滚的,颇为富态。长沙城郊一些菜地,菜农们甚至称麻雀已经“成灾”,好好的青菜总被麻雀们啄食毁损。
“在湖南,近几十年间,麻雀经历了由多而少,如今又逐渐恢复的过程,但还远没有达到成灾的地步。”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学建教授说。
1 与人为伴
我们常说的麻雀,学名树麻雀,是与人类最为亲近的鸟类之一。也因为与人类亲近,麻雀更多地受到人类的影响。
麻雀喜欢啄食粮食、拔起秧苗、咬断刚结的幼果,曾一度被认为是“害鸟”。在上世纪50年代,麻雀曾被当作“四害”之一,被要求剿灭。
“其实麻雀的主要食物还是昆虫、浆果和杂草籽。”邓学建介绍,一只麻雀一年捕捉的害虫要比吃掉的粮食多得多。
不过,人为的猎杀,并没有真正地影响到麻雀种群。即使经历了轰轰烈烈的“灭四害”运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麻雀仍旧随处可见,与人为伴。
邓学建说,麻雀是湖南的优势种,在生态环境稳定的情况下,麻雀的种群也会是稳定的,即使短时间数量减少,也会很快恢复。
然而,麻雀凶险的命运还在后面。
2 受人所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慢慢发现,身边的麻雀越来越少,不少地方甚至绝迹了。邓学建认为,真正使麻雀大伤元气的,是人类种植方式的改变和大规模灭鼠行动造成的“误伤”。
上世纪70年代,农药、化肥开始在湖南大面积使用,到70年代末,滥施农药已经非常普遍。
邓学建说,麻雀在湖南的繁殖期,也正是农田用药高峰期,育雏期的麻雀特别是雏鸟喜食昆虫,会因取食被农药毒死的昆虫而直接致死。
在长期的鸟类调查中,邓学建发现,上世纪90年代,麻雀消失的现象最先出现在我省农业发达的区域;而在农业不发达的湘西一些林区,麻雀依然是优势种。
城市里的麻雀也未能幸免。上世纪80年代末,湖南制定了“全省灭鼠计划”,连续3年全省发放老鼠药。房前屋后,遍洒鼠药,误食的麻雀大量死亡。在邓学建当时的调查中,城里也难以见到麻雀了。只在城市的一些“三不管”地区,麻雀们得以幸存,保留了一些小种群。
3 顽强恢复
有赖人们生产方式的改进和生态意识的觉醒,麻雀的生存状态逐步得到改善。邓学建介绍,近年来,虽然没有专门针对湖南本土麻雀数量的准确统计,但动物学家们对麻雀种群的逐步恢复已经形成共识。
现在,我国已经全面禁止使用有机氯农药,陆续出台政策禁止和限用高毒有机磷农药。2002年,重新修订出台的《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首次把麻雀列入“名录”。
2010年,湖南省林业厅发布禁止猎捕野生鸟类的通告,在全省范围内禁止猎捕野生鸟类5年。今年4月,湖南省林业厅将禁令延长5年。这也意味着,猎捕麻雀将可能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作为被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麻雀们如今“衣食无忧”、自由自在,这才是真正的“乐逍遥”啊。
“作为与人类共居的鸟类,麻雀的生存环境就是人的生存环境。”邓学建说。
【生物小名片】
树麻雀,也通称麻雀,是雀科、麻雀属的小型鸟类。食性较杂,主要以谷粒、草籽、种子、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间也吃大量昆虫,特别是雏鸟,几全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一般均为地方性留鸟,在当地繁殖。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月桂
编辑: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