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80后桥梁建工程师“匠”心独运 5年获1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邹靖方 编辑:胡芳 2016-05-10 10:10:30
时刻新闻
—分享—

  

  李志成在介绍益阳大桥项目工程。 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记者 邹靖方 通讯员 王琼 李振豪

  他是一名普通80后桥梁建设者,在从业的十余年时间里,从未停止对工匠精神的追逐,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自己的工匠梦想前进。

  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交二航局益阳项目部桥梁工程师李志成。

  2003年,李志成从长春工程学院毕业,选择了 “四海为家 拼搏奉献”的中交二航局,并直接上了工地。

  刚开始,李志成很不习惯,施工现场的高温酷暑,无数次“敲击”着他的梦想。

  随着李志成的专业知识与现场管理能力日益增长,在岗位上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他被破格提拔为桥梁主墩技术主管,负责江苏淮安五河口大桥主墩桩基施工。

  通过努力,他所负责的46根超百米大直径孔桩的主墩桩基施工全部按时完成,经检测均为高质量的I类桩。

  “工匠,不但能干脏活苦活,更要能干高难度的技术活”,李志成用自己的理解表达工匠精神。

  2010年,由李志成负责技术的湖南赤石特大桥项目,集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技术复杂、安全管理难度大于一身,是当时同类型桥梁中排名世界第一的高墩多塔斜拉桥。

  山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期水化热温控施工、超重挂篮的设计与施工及安全防护、高空主梁施工等施工技术,在当时都是世界级的技术难题。

  为攻克这些难题,李志成团队发明一种“下放架”的工具去辅助钢筋笼的下放工作。研发的过程十分艰辛,无数次将李志成推到放弃的边缘。

  可了解李志成的人都知道,越是这个时候,李志成越不会放弃。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研发出了“一种用于桩基钢筋笼安装的下放架”的工具,并成功投入生产。该发明解决了山区桥梁桩基施工中起重设备无法满足吊装作业的难题,并获得了2012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从此,李志成团队一发不可收拾:研发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水化热温控装置”,设计了“索导管管口中心定位装置”等。五年时间,他获得了1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与2项发明专利。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邹靖方

编辑:胡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