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破解“焚烧”难题 期盼政策“呵护”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王晴 乔雁城 严非平 编辑:刘飞越 2016-05-17 09:24:42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日报记者 王晴 通讯员 乔雁城 严非平

  5月13日,华容县禹山镇双莲村农民王大河的6亩多油菜全部收割完毕,望着地里的油菜秆,他皱起了眉头:马上要种棉花,油菜秆碍手碍脚,家里已用液化气,搬运回家毫无用处。记者追问他怎么处理,他无奈地说:“只能就地焚烧!”

  记者理解王大河的决定,但心中疑问久久挥之不去,如今科技日新月异,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记者就此在岳阳城乡进行了一番调查。

  “双赢模式”出现,仍需突破“瓶颈”

  临湘市羊楼司镇有山林面积36万亩,其中南竹23万亩。该镇共有500多家竹木加工企业,每年会产生30万吨竹木加工边角余料和竹木屑。原来,大多企业往往就地焚烧了事。

  “晨星竹业”老板沈锋说:“厂里每天产生废料20余吨,占了地,还四处乱飞,又怕着火,令人头疼。”

  经多方努力,临湘市引来了由台胞董铭吉投资的台湘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2个月前在羊楼司镇投产。该公司使用生物能源技术,以竹木加工产生的废弃物、木糠等为原料,经过粉碎炭化加工成型制成生物质颗粒燃料。这种燃料密度高、便于储运,既可作为炉灶、锅炉燃料,也可用来燃烧发电。

  这样,企业变废为宝,减少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又让农民受益。岳阳市能源局局长王建新告诉记者,该市目前这类企业有30多家,但规模较小,难成气候。

  湖南农福来生物质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吃”棉秆、油菜秆和谷壳等的企业。董事长饶传伟谈到企业发展时感慨:“像我们这种企业,生产的产品很好销,生产过程全部物理化,没有什么污染,却难以做大!”他算了一笔账,以棉秆为例,1.4吨干枯棉秆生产1吨生物质颗粒,成品销售价1吨700元,但收集1.4吨的棉秆加上运输费接近500元,加上生产成本和人工工资,对于企业来说最后是微利。

  制约这类企业做大的“瓶颈”,还有原材料分散和收集难度大、成本高等因素。据了解,我国湖北、江苏等省已开始对这类企业按其消耗的农作物秸秆的数量予以补贴。记者咨询岳阳市能源局得知,在我省目前尚未出台相关政策。

  科技给力,还要再添把“火”

  农村的稻草曾是焚烧的主要对象。近年来随着收割机械化的推广,情况有了改观。

  “一种全喂入式收割机,加入了一项稻草粉碎功能,这样收割后留下的稻草散落田间,易腐烂,不妨碍来季生产。农民很少焚烧了。”岳阳市农机局总工程师彭小星告诉记者,全市目前稻谷收割机械中,全喂入式收割机已占总量90%,因而近年来稻草还田已成常态,焚烧现象已大为减少。

  据了解,湖南新泰和绿色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利用生物办法处理玉米、棉花秸秆及稻谷壳,制作成蔬菜栽培使用的有机基质试验获得成功,也在申请国家专利。虽然这项成果有利秸秆还田,同时也可避免焚烧,但该企业担心推广难度较大,主要是有机肥替代化肥见效慢,程序繁多。

  科技给力,秸秆还田,减少干枯植物的焚烧虽然已经破题,但也呼唤相关政策的出台“呵护”,以使焚烧绝迹,资源有效利用“事业”大行其道。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王晴 乔雁城 严非平

编辑:刘飞越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