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金融帮扶气象新——宜章县金融产业扶贫“千万工程”纪实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颜石敦 刘从武 高兴国 编辑:康晓乔 2016-05-21 09:16:09
时刻新闻
—分享—

  宜章县委书记、县长王建球(中)在黄沙镇新坌村调研产业扶贫项目。

  颜石敦 刘从武 高兴国

  “去年年底,我把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投到福鹅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想不到今年3月就领到了第一季度分红款1250元。”4月30日,宜章县玉溪镇黄岑村贫困户刘来勇高兴地告诉亲戚朋友。

  受益金融扶贫好政策,在宜章,像刘来勇这样按时在企业领取分红款的贫困户为数不少。他们发现,小额金融扶贫贷款,让他们抱回了一只天天会下蛋的“母鸡”。

  解放思想,创新金融扶贫模式

  宜章是革命老区、省级贫困县、国家罗霄山片区集中连片扶贫攻坚重点县。2014年底,全县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28056户、贫困人口达84858人,脱贫任务艰巨。

  该县主要领导在调研中发现,贫困户之所以穷,就是因为缺乏“造血”功能,一无资金,二无市场。与此同时,当地的一些企业则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发展迈不开步子。而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有钱,却担心风险而“惧贷”、“惜贷”。

  我们了解到,以往的扶贫,大多是“政府+贫困户”、“企业+贫困户”模式,担保贷款、帮助就业,由于贫困户市场对接上弱,导致扶贫不脱贫。特别是一些家庭劳力少、劳动能力不足、无劳动技能的贫困户,甚至出现“越扶越贫”的尴尬情况。

  怎样破解这些难题,寻求一条互利共赢的路子?实现“能贷款、能偿还、能增值、能发展”,宜章县的党政一班人在苦苦思索。

  去年10月,经过一番论证探讨后,宜章县决定推行“‘政府、金融机构、优质经济实体(合作社)、电商’+贫困户”的“4+1”金融扶贫模式。即凡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由政府提供贴息,从金融机构贷款,并将贷款投资入股县内经营好、有潜力的优质经济实体,在企业分红就业。

  “大多贫困户文化水平低、欠缺市场对接能力、无资金无技术,自己创业很难,股权分红、就业相对比较现实可行。”宜章县委书记、县长王建球介绍,鼓励金融机构向每户贫困户放贷2—5万元,把这笔资金投放到经济实体,每年保底获得投资总额10%以上的股权分红,有劳动力的还可优先照顾就业。

  这样一来,可望解决企业缺资金、贫困户无致富门路、银行惧贷的囧局。

  为此,宜章县还未雨绸缪,出台电商扶持工程,从今年起连续3年,县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拓宽农产品等销售渠道,确保产业发展、产品畅销。

  争当股东,激发农户投资信心

  “4+1”金融扶贫,在宜章“一石激起千层浪”。

  按照金融产业扶贫工作计划及考核办法,宜章明确由乡镇政府负责贫困户与优质经济实体结对,县农商银行为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发放小额信贷资金。

  该县从200多家企业中筛选了湖南百捷利包装印刷、湖南蒙源精细化工、宜章福鹅等数十家资产雄厚、经营前景好、抗风险能力强的县内优质经济实体。并组织贫困村干部、贫困户代表,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激发他们的投资信心。

  同时,县财政还投入1000万元风险补偿金,建立扶贫贷款担保平台,与县农商行分摊风险,为县内优质经济实体等提供信用担保,缓解经济实体融资难题,激活企业帮扶热情。另投入600万元作为贫困农户小额信贷风险补偿资金,专门用于化解贫困户小额信贷风险。

  完善的风险防控措施,解决了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也坚定了贫困户的投资信心,一时间,到农商银行办理贷款业务的贫困户络绎不绝。

  “人人争当股东,个个都想脱贫。”宜章县委副书记张卫星告诉我们,去年推行这项政策后,备受贫困群众欢迎,短短几个月就为2500户贫困户办理了金融扶贫贷款,发放小额贷款资金1.23亿元。

  该县蒙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去年12月,五岭镇政府组织了3个村的党员干部、贫困户前往考察,考察结束后,他们信心十足地把500万元小额信贷资金投到该公司。果不其然,今年3月,129户贫困户就领到一季度投资分红12.5万元。

  “政府搭台,贫困户贷款,资金封闭式运行到优质经济实体,还有风险补偿金机制,难题终于破解!”宜章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郑兴国,聊起这项惠民举措很是兴奋。

  一传十,十传百。金融扶贫让广大贫困户看到了脱贫希望。截至今年4月底,又有2536户贫困户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该县金融部门已核发贷款资金1亿余元。

  一举四得,走出脱贫攻坚新路

  一棋走活,满盘皆赢。

  “通过金融扶贫,企业获得了融资,银行拓宽了放贷业务,产业发展增强了后劲,贫困户得到了投资分红,可谓一举四得!”县扶贫办主任曾庆德说。

  金融扶贫“4+1”模式,助力贫困人口37399人,占总数的44.1%,加快了全县脱贫攻坚步伐,开辟了一条“企业、银行、产业、贫困户”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新路子。

  贫困群众不仅每年有保底股权分红,而且可以“洗脚上岸”学技术,到“家门口”做产业工人。

  岩泉镇白洋塘村贫困户李木勇,妻子是聋哑人,且患有糖尿病,生活相当困苦。去年,他把5万元小额信贷款投放到一家爆竹厂,并与厂里签订帮扶结对协议,每年除了保底股权分红外,夫妻俩还被安排在爆竹厂上班,预计年收入可达5万元,生活状况一下就得到扭转。

  瑶岗仙镇贫困户李盛武笑乐呵呵地说:“自己不出一分钱,把5万元小额信贷款投到蔬菜合作社,每年有5000元保底收入,一年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这真是天上掉下了馅饼啊!”与此同时,大批企业融资的难题迎刃而解。

  今年,福鹅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与广州、深圳等地商家签订了400吨鹅肝订单。4月23日,还与香港一家公司签署供货协议。为扩大生产,公司共吸收扶贫小额贷款1370万元,在8个乡镇12个村新建了12个标准化养殖基地。

  公司董事长曹长健说,贫困户的小额贷款解决了公司的融资难题,同时也实现多方受益。按照协议,养殖利润按股分红,75%归贫困户,25%作委托帮扶管理费,将带动5200名贫困群众脱贫,预计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

  扶贫小额贷款的投入,也解了许多合作社的燃眉之急。

  白石渡镇白石渡村黄桃种植合作社因新开发了1000 亩优质黄桃,资金周转不灵。去年吸收21户贫困户100 万元小额信贷资金后,缓解了资金压力,干劲更足了。

  资金活,则产业兴。

  在金融扶贫资金的助力下,宜章县的种植、养殖、加工等产业生机勃勃,村民就业、农民增收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去年以来,黄沙镇新坌村又新开发了2000亩脐橙。目前,全县仅脐橙产业、种植面积就达18.2万亩,年产量近10万吨,产值4.5亿元,跻身全省8个脐橙大县之一,成为全国脐橙标准化生产示范县。

  (本文图片由宜章县委宣传部提供)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颜石敦 刘从武 高兴国

编辑:康晓乔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