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亮牺牲前写下的震撼人心的遗书。长沙晚报记者 颜家文 摄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一直保持先进性,引领中国走向复兴之路,离不开信仰的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将共产党人的信仰,形象地称为“总开关”,指出:“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
当下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则把“讲政治、有信念”作为合格党员的首要标准,凸显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在长沙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有无数共产党人把信仰视为生命,为此不惜流血牺牲。让我们追寻历史,用文字和镜头再现“红色信仰”的力量。
长沙晚报记者 颜家文 实习生 何鸽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前夕,记者来到望城区铜官街道内的郭亮纪念园,寻访优秀的中共党员,被毛泽东称赞为“有名的工人运动的组织者”郭亮的事迹。
在郭亮故居和纪念园,记者被两件红色遗物深深震撼:一是郭亮结婚时妻子陪嫁的红木梳妆镜,一是郭亮遗书的仿真件。
尽管时光已经过去快100年,但岁月仍难掩它的精致:镜框由红木制成,雕刻有精美的龙凤和瑞鸟图案,油漆均匀细腻,玻璃光可鉴人,看不出岁月的痕迹。
遗书上写道:“灿英吾爱:亮东奔西走,无家无国,我事毕矣,望善抚吾儿,以继余志。亮”。
郭亮纪念园负责人郭龙辉是郭亮的侄孙,他告诉记者,梳妆镜折射出当年郭亮家境还算殷实。郭亮妻子李灿英非常贤惠,他牺牲那年,儿子才3岁。但年轻的革命者没有留恋温柔之乡,郭亮心中怀着天下穷苦百姓的忧愁。
郭亮从小好学多思,心里充满对贫苦农民的同情,1912年,11岁的他就写了一首《问问社会》的白话诗,表达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
“湘水荡荡不尽流,多少血泪多少仇?雪耻需倾洞庭水,爱国岂能怕挂头!”1916年,年仅15岁的郭亮在长沙街头看见了被杀害的革命党人头颅,咏作此诗。
1920年秋天,郭亮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参加了毛泽东等组织的新民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1年10月,毛泽东任书记的湖南共产党支部成立,郭亮入党,随后与毛泽东一起领导工农运动。1923年,他被推选为湖南外交后援会主席,湖南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1926年担任湖南省总工会委员长,1927年在党的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马日事变”后代理中共湖南省委书记,与柳直荀发动和组织10万农军围攻长沙,同年8月参加了南昌起义,12月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1928年1月任中共湘鄂赣边区特委书记,同年3月27日因叛徒告密在岳阳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29日凌晨2时被杀害于长沙司门口,就义时年仅27岁。牺牲前夕,郭亮给妻子留下了上述感情真挚却又震烁千古的遗书。
几天后,铜官镇的陶业工人、西湖寺一带的农民和郭亮的亲属,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星夜从长沙将烈士遗体运回文家坝安葬。
“爱国岂能怕挂头!”郭亮用生命诠释了自己坚定的革命信仰,因着这份对国家对民族深厚的感情,我们永远怀念他。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颜家文 何鸽
编辑: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