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杜家毫:让一江清水更好地造福湖南人民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杜家毫 编辑:康晓乔 2016-06-24 09:30:47
时刻新闻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水是生态之魂。水情是湖南最大的省情,境内河长5公里以上河流5341条,总长度达9万公里。其中,湘江干流全长950公里,流域年均水资源量797亿立方米,占全省的47%;流域面积8.5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0.3%。近年来,湖南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历届省委、省政府打下的基础,大力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并以此为突破口促进“一湖四水”和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保护与治理,致力建设青山永驻、绿水常流的生态环境,取得了积极成效,奠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基础。

  让湘江重焕美丽与活力

  湘江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某种程度上,湖南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湘江开发史。千百年来,湖南人民依江而息、因江而存、缘江而兴,湘江流域也因此成为湖南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区域。目前,承载着我省60%左右的人口、75%以上的生产总值;灌溉了1794.4千公顷流域耕地,占全省的54.2%。可以说,奔腾不息的湘江母亲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湖南人,已成为湖南的地理象征。

  当然,湘江千百年的开发,在为湖南人民输送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了污染。尤其是湘江流域矿产资源富集,全省4个成矿区带有3个就在湘江流域。矿产的开采史最早可上溯至宋代,有色金属的采掘和冶炼,则清末至今就从未间断。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沿线布局了大批工业基地。同时,湘江流域人口比建国初增加了2倍多,湘江水电开发强度几近百分之百。从湘江本身承受的能力而言,这种大强度开发并没有辅之以相应的保护,使得湘江污染日益加重,以致不堪重负。曾经美丽而充满活力的湘江,变得脏了、累了,重现一江清水的重任,已历史性地落到了我们的肩上。

  湘江的保护与治理一直在路上。1979年,颁布《湘江水系保护暂行条例》。上世纪80年代初,首先在湘江流域实施项目限期治理制度和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90年代,积极争取并利用首笔1亿美元的湘江治理贷款。进入新世纪,特别是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两型社会试验区以来,湘江保护与治理被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2013年,《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湘江保护的制度框架,以“一湖四水”为重点的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打响湘江保护与治理的持久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全党要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

  2013年8月,我们启动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提出了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恢复大生态、提升大协作的总体思路,制定了三个“三年行动计划”,让母亲河休养生息、减轻负担,让一江清水更好地造福湖南人民。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以“堵源头”为主要任务,重点是堵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大型畜禽养殖企业污水排放,使湘江水质恶化势头得到遏制。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治”、“调”并举,继续治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逐步实现沿江工业企业污水循环利用、达到零排放,沿江城镇和自然村的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加强农业面源治理,有效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沿江逐步实现退耕还林、还草;推进化工区整体搬迁和重化工企业结构调整,逐步使产业结构由重变轻。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主要是抓巩固提高,围绕“天更蓝、山更绿、水更净”,继续综合施策,确保湘江干流和全流域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大部分饮用水源断面达到Ⅱ类水质。

  截至2015年,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已初战告捷,达到了预期目标。一是干流污染源基本堵住。干流500米范围内2273户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退出,近岸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得到解决。淘汰涉重企业1182家,湘潭竹埠港完成了整体关闭和搬迁,郴州三十六湾的矿区开发企业基本实现了整体退出,株洲清水塘关、停、迁企业已超过60%,衡阳水口山、娄底锡矿山等重点区域整治成效明显。县以上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处理率分别达到93.3%、99.2%。二是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流域八市COD排放总量、氨氮和废气废水排放量明显减少,镉、铅等平均浓度逐年下降,2015年较2012年分别下降54.6%、52.8%。干流18个省控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的比例均保持在100%,支流24个省控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的比例为83.3%。三是污染防治机制初步构建。生态补偿方面,推动流域县市区纳入国家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突出了以水为重点的生态环境指标考核。市场机制方面,推进阶梯水价、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绿色信贷、环境责任保险、政府绿色采购、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等改革。环境监管方面,按照“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推进网格化监管,对所有排污单位实行“有计划、全覆盖、规范化”的执法检查。法制建设方面,颁布实施《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公众参与方面,大批志愿者参与湘江“绿色卫士”行动,既起到了监督作用,又极大激起了公众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三年的实践让我们体会到,湘江的污染不是一日造成的,同样对她的保护与治理也是一场持久战,不能寄希望于一日之力、一时之功,需要几代人、几届政府坚持不懈的努力。打好湘江保护与治理攻坚战和持久战,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底线思维,精准发力、久久为功,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和措施,一个一个难题破解,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努力实现一江清水的目标。

  以湘江保护与治理凝聚全省绿色发展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们要以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的实施,唤起全社会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体制机制、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凝聚起绿色发展的共识和力量。

  首先,要清醒认识湘江保护与治理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当前,湘江保护与治理仍然面临“六难”。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难。流域产业结构依然偏重,高能耗、重污染、高排放产业仍然占主导地位。二是农业污染治理难。流域自1956年开始施用农药,目前流域每年施用农药4万吨、化肥220万吨,经雨水冲洗带入径流、汇入湘江。三是污水垃圾处理难。2015年流域建制镇污水处理率仅33.5%,雨污混流排水口就有991个。建制村基本处于自然排放状态。四是水土流失防治难。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大。自2006年实行耕地占补平衡以来,我省利用低丘缓坡地86.7万亩,造成林地减少。大量基础设施工程的实施,使流域范围内尤其是上游裸露山体增加。五是防汛抗旱保安难。源头涵养能力减弱,现有堤防整体防洪标准不高,城市防洪排涝设施比较薄弱;局部干旱问题突出。六是自然生态恢复难。森林、湿地、鱼类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破坏。据2008年至2011年调查,湘江“四大家鱼”产卵场由88公里江段萎缩至39公里,产卵季推迟20至30天,许多特色鱼类资源罕见或灭绝。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统筹考虑流域保护、航运通行、防汛排涝、生物资源与污染治理,正确处理喝水、蓄水、用水、治水的关系,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和“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境界,狠抓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使湘江更好地为湖南人民造福。

  其次,要统筹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保护与治理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以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建设为突破口,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治湖有机结合起来。当前,尤其是洞庭湖水质与水量都堪忧,出现了守着一湖水,却喝不上水、用不了水的困境,进一步证明我们的责任“任重而道远”。“四水”要协同,“江湖”要联动,通过对自然生态进行系统的保护、治理和修复,倒逼全省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全社会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生命共同体的协同和活力。

  第三,要乘势发力、更加努力地推进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近年来,我们树立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拓展了“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恢复大生态,提升大协作”的思路,形成了环保、水利、农业、国土、规划、水运、林业、渔政、海事等部门“九龙治水”的合作局面;坚持目标清晰、措施明确、先易后难、由点到面、一季一会商、半年一检查、全年一考核的工作方法;建立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市州为主负责、人大政协共同推动、社会各界主动参与的体制机制。今后,我们要认真总结工程实施的经验,把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运用到“一湖四水”的保护与治理上,运用到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上。今后三年,要在巩固成绩的基础上,重点打好工业治理“歼灭战”、生活污染“攻坚战”、农业面源“阵地战”、支流沟渠“持久战”,以久久为功的决心和信心,把湘江保护和治理一仗接一仗、一棒接一棒地持续下去,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第四,要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湖南发展不充分、不全面、不持续的阶段性特征明显,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也体现在生态环境上。我们要坚决落实“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硬仗,始终坚持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美好愿景,有力回应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新鲜空气、吃上放心食品”的呼声和期盼。实践证明,湘江保护与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既是一项污染治理工程,也是一项转型升级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只要我们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能更好凝聚起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自觉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主动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以生态文明建设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施惠于民,让湖南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青山绿水之中。

  (作者为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杜家毫

编辑:康晓乔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