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水中畅游 要严防五类传染病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詹春华 龙昱 李壮杰 编辑:刘飞越 实习生 黄倩 2016-07-05 09:41:12
时刻新闻
—分享—

  长沙晚报记者 詹春华 通讯员 龙昱 李壮杰
  
  指导专家 蒋志武 长沙市卫生监督所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科科长
  
  A到公共泳池要注意卫生清洁严防五类传染病
  
  昨日,长沙市卫生监督所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科科长蒋志武提醒,游泳爱好者应时刻注意游泳场所存在的健康和安全隐患,严防以下五类传染病的发生。
  
  ●眼部传染病
  
  【传播途径】夏日经游泳池水传染“红眼病”较为常见。“红眼病”,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暴发流行的自限性眼部传染性疾病,容易在夏秋季节、人口稠密、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暴发流行。其特点是起病急、传染性强、传播迅速,刺激症状重,多合并结膜下出血。沾染病毒的手、毛巾、水等都可以成为媒介,导致疾病传播。此外,沙眼也是不容忽视的传染性疾病。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慢性眼部疾病,感染后患者视力会受到影响,严重的可导致失明。该病主要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即眼→眼或眼→手→眼的途径传播。如果池水或其他公共用品被污染,有可能使游泳者感染沙眼。
  
  【专家提醒】当眼部有痒感、异物感或灼热感,特别怕光,结膜充血,有脓性或黏液性分泌物时,应到正规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眼药;同时自觉地与他人保持距离,不去公共游泳池游泳,以免传染了他人又加重病情。
  
  健康人到了公共泳池,应注意不要和他人共用浴品,游泳时要佩戴密封性好的游泳镜;不要用手揉眼睛。游泳后,用清水冲洗一下眼睛,有条件的滴上几滴眼药水,杀死对眼睛有伤害的病原体,缓解或消除游泳引起的结膜充血或其他不适症状。
  
  ●皮肤传染病
  
  【传播途径】患有脚癣、体癣等真菌感染皮肤病的人,在游泳时有可能将疾病传给他人;脓疱疮等细菌感染造成的皮肤脓痂,也很容易在水中播散。疥螨、阴虱等寄生虫一般不会在池水中传播,但容易经共用物品传染。这些疾病一旦不慎感染,比较难治疗,给患者造成许多烦恼。
  
  【专家提醒】游泳者在游泳之前应自备毛巾、拖鞋、浴巾等物品。公共游泳池的更衣室通常比较简单,凳子、马桶、储物柜都是共用的,难免沾上细菌,所以在换衣服的时候,尽量不要让皮肤直接接触凳子,换下来的衣服也要用干净的袋子装好,特别是内衣最好裹在外衣里面装好。游泳前要淋浴,冲洗掉身上的汗液,以免汗液中大量的尿素污染池水,并经浸脚消毒池进入泳池(经浸脚池消毒能杀灭脚部细菌、真菌等病原体)。进入泳池前要适当活动,不要坐池边的地面,随意坐在上面很容易引起霉菌感染。
  
  游泳时间一般不要超过两小时,游泳结束后一定要立即洗澡。因为游泳池的水中含氯比较高,对头发、皮肤有一定的腐蚀性,泳后洗澡,能把身上的氯和黏附的细菌洗掉,保持身体的清洁,并可有效防止皮肤病的感染。
  
  ●性传播疾病和妇科疾病
  
  【传播途径】性传播疾病里较常见的是淋病、梅毒和生殖器疣(主要指尖锐湿疣等疣样病损)。生殖器疣的病原体是人乳头瘤病毒(HPV),主要经性行为、母婴和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在公共浴室或游泳池共用毛巾、剃须刀等个人物品可能导致感染,但未见在游泳池中经池水感染的报告。淋病奈瑟菌和梅毒螺旋体对干燥、寒冷、热以及常见消毒剂均敏感,因此只要游泳池和池水进行过必要的消毒处理,一般是不必担心经游泳传播的。
  
  其实相对于池水,公共设施诸如更衣室、凳子、毛巾、泳衣、栏杆等,反而更容易成为各种性病病原体的传播途径,而这些恰恰是容易被忽略的。几乎每个游泳过的人都会在淋浴房冲澡,毛巾等洗浴用品常常胡乱搭在栏杆、水龙头上,这样很容易传染性病,特别是抵抗力较弱的人更是如此,同时也带来了传染妇科病的隐患。
  
  【专家提醒】洗浴用品自己放在准备好的袋子里,换下来的衣服不要乱放。毛巾等私人物品除了不能和别人共用之外,也不宜随手搭在栏杆上。游泳之后的泳具和泳衣回家及时清洗晾干,不要和日常衣服放在一起,以免污染。在游泳时,应该尽量少触摸水龙头及门把手,如用手接触过公用设施后要用肥皂清洗,更不要到别人刚刚躺过或坐过、尚未干燥的椅子上休息。
  
  ●脏水入耳引发炎症
  
  【传播途径】游泳时耳朵很容易进水,原来有耳屎或者有耳病的人,脏水停留在耳内会使耳屎软化,使耳朵堵塞、流脓等,引发外耳道和中耳炎症,严重的还会引起鼓膜穿孔等。
  
  【专家提醒】游泳时最好使用游泳专用耳塞,游泳后应将耳内的水排出来。如果耳朵进水,不要用锐利的东西掏耳朵,以免因刺伤外耳道或鼓膜而引起感染。另外,游泳发生呛水时千万不要使劲擤鼻子,否则咽鼓管扩张,脏东西就会随着咽鼓管进入耳内,引起炎症。
  
  ●胃肠道疾病
  
  【传播途径】游泳池水在较高温度下易滋生病菌,人们在游泳时难免会呛水,如果消毒不够,池水灌进嘴里,水中的各种病菌就有诱发肠道传染病的危险。当池水中致病菌数目较多时,吞入池水有可能引起胃肠道疾病,表现为腹泻等症状。
  
  【专家提醒】游泳的时候,不应该在泳池中随意吐痰或大小便。游泳后不宜立即进食,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诱使胃肠道疾病的发生。游泳时戴好鼻夹和耳塞,注意及时换气,避免呛水,游泳后及时清理口鼻。如果游泳后出现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的话,不要耽搁,及时就医。
  
  B“七看一闻”,选择卫生安全的游泳场所
  
  “正因为游泳可能传染这么多疾病,选择一个卫生安全的游泳场所便显得至关重要。”蒋志武强调。他建议,游泳者在选择人工游泳场所时要做到“七看一闻”。
  
  ●看证件
  
  查看该场馆是否取得有效卫生许可证。游泳场所应该在明显位置悬挂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其中许可项目为游泳场所。
  
  ●看检测报告
  
  查看游泳场所的水质检测报告及自检结果公示是否齐全。通过游泳场馆的电子公示牌或文字公示牌,查看当天游泳池的水温、余氯浓度、PH值等指标是否合格(室内游泳池的水温应为22℃~26℃,游泳池水游离性余氯浓度应保持0.3~0.5毫克/升、PH值为6.8~8.5);查看游泳场所是否有近期符合卫生标准的空气和水质合格检测报告。
  
  ●看检查岗
  
  查看游泳场馆是否设立健康检查岗。游泳场馆工作人员应认真检查每位进入游泳池游泳者的健康情况,若有红眼病、沙眼等传染性疾病,工作人员应劝其不要进入游泳池。
  
  ●看设施
  
  看游泳场所是否按要求设置了符合卫生要求的更衣室、淋浴室、卫生间,以及密闭的垃圾箱及机械通风设施等,室内空气不闷不憋、通风良好。是否安装了强制性淋浴装置和含有较高余氯(可以闻到氯味)的浸脚消毒池。
  
  ●看人数
  
  游泳场馆一般应保证每人2.5平方米以上的水面,标准游泳池(1250㎡)最多只能容纳500人。游泳池内人员过多,会对水质产生一定影响。
  
  ●看水质
  
  看水质是否清澈,水中有无漂浮物,池底是否有沉淀物等。水质良好的游泳池,水色清澈湛蓝,水中能见度高,一般来说站在泳池边能够看见三到四个泳道外的池底,而且池底无污垢,池水无藻类、虫类生长。
  
  ●看救生员
  
  泳池水域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下的,至少应当配备两名取得中国救生协会救生员注册证的救生员,一般他们都应统一着装。
  
  ●闻
  
  游泳场所经营者须在游泳池水中投放适量的含氯消毒剂来消毒水质、预防疾病传播。游泳者如果发现水中气味浓烈呛人,则可能添加了过量的氯系消毒剂,易引起皮肤过敏,并刺激呼吸道,最好别下水游泳。
  
  新闻背景
  
  暑期至,游泳成为最受孩子们追捧的消暑降温方式之一。但是,随着人群越来越多,游泳场馆水质处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若管理不当,极易引起传染病流行。因此,游泳池水是否卫生安全,是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的关键点。据悉,从7月至9月,市卫生监督机构将以今年市政府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的游泳场馆为重点,对全市的游泳场馆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知识培训,要求经营者加强室内游泳池通风换气、定期检测池水余氯等指标,确保游泳池水的卫生安全。
  
  此次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检查游泳场所的卫生许可证、水质净化消毒及换水、公共用品用具消毒、从业人员健康合格证、卫生检测(含自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设置、卫生管理档案建立等情况,并对游泳池水、浸脚消毒池水等,开展余氯、尿素、PH等快速检测。
  
  延伸阅读
  
  游泳会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吗?
  
  “游泳时会不会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疾病?”这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对此,蒋志武给出了非常肯定的答复:“不会。”
  
  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经体液传播。乙肝病毒(HBV)对环境的抵抗力非常强,一般的消毒方法,比如低温和医用酒精都杀不死它,但含氯的消毒剂以及常见氧化剂可以破坏其传染性。游泳池所用的水至少经过了氯系消毒剂处理,经过这样处理的池水通常已不必担心HBV病毒感染。另外,即使游泳池内还有少量活性HBV,在大量水的稀释下,其经由泳者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体内的几率也非常低。再退一步说,即便有极其微量的HBV碰巧进入人体,也会被人体免疫系统消灭(打过疫苗的人就更不必担心了),因此,在游泳中感染HBV的可能性接近于零。
  
  艾滋病病毒(HIV)和丙肝病毒(HCV)比HBV脆弱很多,在体外存活时间更短,且同样对上述消毒剂敏感,所以也无需担心游泳会感染艾滋病和丙肝。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詹春华 龙昱 李壮杰

编辑:刘飞越 实习生 黄倩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