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仙转型:从“一矿独大”到“多业支撑”

来源:新华网 作者:陈文广 编辑:刘飞越 2016-07-05 08:45:48
时刻新闻
—分享—

   新华网长沙7月4日电(记者 陈文广) 地处湖南南部的郴州市苏仙区,矿产资源丰富,依矿而生的相关产业曾占其财政收入“半壁江山”,然而随着资源枯竭、有色金属价格持续低迷以及环保政策趋紧等因素,一个个矿口被迫停产或关闭,经济如何“跳出资源找出路,超越资源谋发展”,倒逼苏仙寻找新的发展动能。

   记者采访发现,近年来,苏仙区抢抓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郴州“大十字”城镇群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重大机遇,全力推进转型升级,效果逐步凸显。

   “一矿独大”倒逼转型发展

   2008年新年伊始,一场史无前例的冰灾席卷郴州,伴随而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则使矿产品价格一落千丈,曾经一路高歌猛进的苏仙矿业进入了难熬的“寒冬”,“一矿独大”产业格局遭受猛烈冲击。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苏仙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2007年下降6.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长值增速比2007年下降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速比2007年下降6个百分点。

   雪上加霜的是生产效益的下滑导致企业不愿意投入更多钱去保障安全生产,留下成片采空区、塌陷区以及尾沙库,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矿区内的河水深灰,水体发臭,两岸的农田被尾沙层层覆盖,寸草不生,宛若戈壁。

   苏仙区坳上镇党委书记陈启平告诉记者,镇里几处铅锌矿,在前些年效益好时,每吨矿石能卖24000元以上,不少当地村民围着矿山转,月收入几千元不等。然而,随着矿产品价格断崖式下跌至每吨12000元,一个个矿口被迫关停,大批矿工和村民丢掉了“饭碗”,“没事就跑到镇里来闹,社会维稳任务重”。

   经济下行的同时,生态环保的约束却越来越紧。作为湘江和郴州的重要水源地,苏仙区为响应湖南省将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的号召,大力开展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先后投入60余亿元,对区域内翠江及东、西河流域重金属污染进行综合治理。整顿关闭尾矿库80座、采矿企业396家、选矿企业217家,此举导致区财政每年减少税收2.6亿元。

   “依靠消耗资源的传统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矿产资源的枯竭和市场激烈的竞争对苏仙区粗放发展模式已形成倒逼之势。只有转型发展,摆脱‘一矿独大’的局面,苏仙区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苏仙区委书记彭生智说。

   调整产业格局打破“矿竭城衰”

   如何摆脱资源依赖困境,走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2011年,苏仙区新一届领导班子审时度势,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城乡互动、转型拉动、绿色推动、民生促动“六大战略”,落实文化旅游、招商引资、重点产业项目、服务业发展、工业转型升级、专项市场建设、园区发展七个“四年行动计划”,力图逐步摆脱“一矿独大”格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地下”向“地上”、由“黑色”向“绿色”转变。

   五年过去,这一发展思路成效凸显: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1%、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1%和14.1%、全面小康实现程度92.5%,成为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批达标县(区)。

   如今,走进城区,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空气,一条条宽敞的道路纵横交错,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排排现代化的住宅小区错落有致,周围绿树环绕。

   据介绍,五年来,苏仙按照国际化现代化视野,坚持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精细化管理,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67.7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72亿元,实施5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395个,改造城区背街小巷135条、次干道34条,新建或改造综合环卫设施72个,拆除违法建筑48.7万平方米,新建公(游)园15个,提质改造无人管理小区30个,累计造林16.7万亩。

   如今,走进园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现代化的标准产房,各式企业坐落园区,工人们正在忙碌生产。

   据介绍,五年来,苏仙坚持升级传统产业与培植新兴产业“两手抓”,有色金属、建材、能源三大传统产业通过与中国五矿等央企“高端嫁接”完成转型升级,泓广物流、中创轨道、创业孵化基地等一大批新型产业项目建成达效。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7%,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44.5%。新型工业化水平由2010年的56%提高到2015年的61%,园区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例由2010年的39.8%提高到2015年的92.1%。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0.5%增长到2015年的3.6%。

   如今,走进景区,满眼都是绿,西河边、飞天山上前来游玩的市民、游客四处可见。

   据介绍,五年来,苏仙积极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累计完成旅游业投资50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8倍,“飞天﹒苏仙”大型实景演艺、王仙岭“郴州长卷”、许家洞温泉小镇等旅游项目开发进程不断加快,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11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6.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1%和20.5%。

   五年之后,站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如今的苏仙发展如何再起步?

   对此,苏仙区“十三五”规划给出思路、展示蓝图:全面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提质增效”总基调,大力实施“加快两纵两横两带建设,打造山水名城美丽苏仙”总战略,强化“产业主导、全面发展”,全力“兴产业、强实体、提品质、增实效”,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抓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着力建设实力、创新、开放、生态、法治、人本“六个苏仙”……

   发展文化旅游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苏仙文化底蕴深厚,山水风光绮丽,区位交通通达,我们一直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打造,2015年更是明确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彭生智说。

   据介绍,2014年以来,苏仙先后出台了《苏仙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苏仙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重点打造郴州大道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带、西河水生态民俗展示风光带、飞天山丹霞旅游风光带、白露塘—五盖山工矿旅游及户外拓展旅游带、造香路温泉养生养老休闲旅游带六大主题。

   同时,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福地文化等,推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了“湘粤骡马古道徒步行”“飞天山山地越野挑战赛”“啤酒音乐帐篷节”“菜岭禾花鱼节”等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新品牌。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发展思路,苏仙还引进大量投资打造《飞天·苏仙》大型山水实景演艺综合项目、五盖山国际狩猎场、建设许家洞温泉小镇等项目。

   文化旅游产业的数年发展,为苏仙发展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2016年初,苏仙区成功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创建名单。

   “在我看来,全域旅游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时间上是全天候的,空间上是全境式的,内容上是全要素的。”彭生智说,苏仙将以创建工作作为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的有力抓手,立足资源禀赋优势,抢抓先机,突出全域规划、全域建设、全域管理、全域发展“四个全域”,推动文化旅游与“五化”融合发展。

   其中,重点是抓实“十个一”,即出台一个扶持政策、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建设一批示范景点景区、创建一批文化旅游品牌、培育一批旅游中介服务组织、打造一批旅游产品展示体验店、建立一个旅游数据中心、举办一批旅游节会、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市场。

   据介绍,苏仙将争取2016年实现全区接待游客人数580万人次,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6%以上,农民人均旅游收入占比达到25%以上,实现“传统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型升级。

来源:新华网

作者:陈文广

编辑:刘飞越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