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改革发展看雨花】系列报道·文化体制改革篇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陶芳芳 周智婷 刘艺 编辑:康晓乔 2016-08-17 10:28:00
时刻新闻
—分享—

  又一幢新的文化创意大楼在东塘兴起,吸引众多文化创意大咖纷至沓来。

  2016年全国文化遗产日暨浏阳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在雨花区举行。

  (本版图片均由范远志拍摄)

  新建的花侯新市民公园里,有公园图书馆,有文化长廊,是市民休闲阅读的好地方。

  雨花非遗馆成为市民的好去处。

  廖家湾社区“鲁爷爷爱心工作室”,传唱爱国歌曲。

  陶芳芳 周智婷 刘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让文化深入生活,深入心灵。这是时代的号角、社会的共鸣,开启了文化建设的新征程。

  文化,是历史积淀物,是一种社会表象,更是一种生产力。在经济繁盛的当下,让文化贯穿发展的每个环节,让文化渗透社会的每个角落,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长沙市雨花区把准时代脉搏,迈着铿锵的步伐,立足于“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育民”的新思路,在迈步“文化强区”的道路上,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逐步壮大,文化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渐成规模。

  如今,在经济日益繁荣的雨花区,文化繁荣逐步实现,文化底蕴日益增厚,以历史为底色的精品文化项目建设,更是为文化雨花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大手笔建设的一个个现代大型文化项目则令雨花朝气蓬勃。

  A

  发展文化产业——

  资本为推手,政府当舵手

  位于雨花区城市主干道韶山路与劳动路交会的黄金旺角,一座屹立云端的玻璃大厦格外亮眼。在这里,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与装修轰隆声并存,展示着这个城区的文化发展热度。

  中机国际项目总建筑面积109117.83平方米,是一座涵盖专业写字楼、购物中心、美食广场、商务休闲等配套设施的楼宇。就在今年6月,它被贴上全新标签:雨花区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

  尽管建成营运不久,这里已入驻不少企业。其中,文化创意、设计类企业已超过70%。

  让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以此推动文化企业集聚发展,在雨花区显然已不是第一次。在圭塘河畔,与中机国际遥相呼应的是雨花区首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雨花区汇艺文创中心。

  采用社会资本负责项目建设、政府提供政策扶持模式,雨花区政府和湖南汇财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汇艺文创中心。2015年,中心投入运营,成为长沙市第一栋文产专业楼宇。

  这是一栋堪比国际水准的文创楼宇。数万平方米的广阔创意空间,以及银行、餐饮、咖啡厅等周全配套设施的创意环境,使其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吸聚数百家文化企业“大鳄”纷至沓来。湖南省演艺集团总部、湖南思齐文化教育集团总部、天闻数媒、腾讯大湘网等多家龙头文化企业已签约入驻,一批有创意的小微企业正随着平台“孵化器”加速壮大。随着基地示范效应凸显,以基地为核心,德思勤城市广场、潇影大厦、长沙新广电中心等共同构成的楼宇圈也在逐步凸显“文化价值”,走向人们视野。

  如果说,率全市之先设立文创示范楼宇,是融合与创新之举,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路” ,那么其背后,则是政府的积极引导与优惠的政策扶持。大手笔推进文化产业建设,以现代服务业为依托挺进经济前沿阵地的雨花有实力、 有决心。

  一方面,出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扶植奖励办法,对文化企业入驻、购房、装修、创税等方面给予补贴和奖励。对新入驻的文化企业,在雨花区购置写字楼办公用房面积500平方米(含)以上的,营业当年一次性给予其200元/平方米补贴。对新入驻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楼宇)的文化企业,还另外享受特殊扶持奖励政策。对于重大项目,还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重点扶持。

  同时,在开展“保姆式”、“一口式”服务,让企业不出门就能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大力提升行政审批效率,实行核准登记、 行政许可审批流程和审批时间“三优化”。今年1—6月,行政审批整体再提速50%,完成在线审批办理各类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经营单位行政审批27件,重新审核登记共448件。

  此外,还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以此促进企业间的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实现互利共赢。快乐老人产业、盘子女人坊、腾讯大湘网、联盛科技、汇艺文创传媒、天闻数媒等50余家企业成为协会首批会员。

  有了放水养鱼的平台,有了长袖广舒的舞台,一个又一个揣着好创意、好点子的有志者,来到雨花实现梦想。“来雨花创业发展,因有无限可能。”

  数据显示,近年来,雨花区文化产业以年增速高达20%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5年,该区文化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不足300家发展至1800余家,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至78.3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69%。影视传媒、数字出版、创意设计、演艺娱乐四大产业声名鹊起, “文创之城、最美雨花”名副其实。

  B

  传承文化经典——

  在两河一街中拾串“历史珍珠”

  历史积淀而来的文化,更显厚重、更富魅力。

  与一些地方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相比,雨花区更多是现代的文化要素和创意。在这里,可圈可点的有一条蜿蜒域内40.6公里的浏阳河,还有沿岸以左宗棠墓、明藩王为代表的历史名人留下的一方墓土。

  “物因少而更显珍贵。挖掘稀有的历史底蕴,提升文化内涵与魅力,是我们必须发力的方向。”雨花区的决策者认为。

  从“传承文脉”出发,雨花人开始大做历史文章。2015年,始以跳马镇浏阳河流域为中心,挖掘浏阳河历史文化资源,布局造景,串起沿岸遗落的“历史珍珠”,欲将浏阳河沿线打造成充满文化内涵、历史韵味和人文情怀的文化旅游产业带。

  第一步,瞄准水域整治。雨花区先后大手笔展开了浏阳河、圭塘河雨花段黑臭水体整治、河内垃圾清理、河道清淤等专项行动,水碧草青的生态美景清新展现。同时,依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相继启动“七个一工程”,即做好一个规划,修建一条道路(延长川河路),打造一片绿洲(潭阳洲),修复一座古墓(左宗棠墓),找回一段历史(三国历史之关羽战长沙),建好一处公园(长沙明藩王陵考古遗址公园),培育一个品牌(中部生态旅游示范区)。

  “七个一工程”建设,每一步都是如此追求精细。针对左宗棠墓的修建,雨花区派人专程赴湘阴县考察左宗棠纪念园及故居,学习其建设经验。此外,还委托长沙市考古研究所等文史部门研究左宗棠墓园的来龙去脉、左公精神核心力量的提炼、墓葬修复的价值评估等。

  目前,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雨花段正在稳步推进,浏阳河独有的山水神韵、民俗民风将很快在这里逐渐展现,并大放异彩。移步观之,人们仿佛触到了一条湖湘文化展示带正在加速成型的脉动。未来,人们可在这里看自然风景,在生态科普花园里当农夫,也能穿越历史, 看三国故事再现。难怪不少人充满希冀:“浏阳河何止是绿色的,她更是一条流金淌银的金色河流。”

  浏阳河动人故事如今正被人创造性进行现代演绎。以“非遗”为题的文化深度传承,已向人们展示了雨花决策者 “天下非遗聚雨花”的魄力与雄心。

  非遗,历史沉积的宝贵财富。但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传统手艺不再能为“守艺人”更好解决生计问题时,非遗面临加速消失的困境与尴尬。

  当一个有情怀的区域,遇到一个有情怀的“守艺人”,这样的困境与尴尬就找到了破解的出路,思路也渐变光明。

  郭存勇,一个从事木雕工艺30年的手艺人,就是这样一个有情怀的人。已近不惑之年的他,目睹非遗进入前所未有的危险期,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将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民间手工艺者汇集到一个开发平台上,让他们释放自身价值,创造个人财富。“或许这样,文化会得到传承,历史能得到延续。”

  他的想法与雨花区委、区政府“不遗余力传承和保护非遗”的决心不谋而合。

  2015年,郭存勇拿出家底5000多万元,典当了家中最值钱的东西,依托红星木雕城全力打造雨花“非遗”馆。

  区委、区政府不仅全力支持项目立项、申报、建设等各项工作,并全力提供资金、人才、宣传等多方面支持;针对入馆的非遗项目,也同样以重金扶持发展。还在馆内设置大学生创业一条街,凡入驻的大学生创业者都能享受免房租优惠。

  依托非遗馆,雨花区委、区政府还将在红星商圈打造雨花区“非遗”特色文化产业街区,并逐步形成中部地区最大“非遗”项目集散地、传承地、销售地。

  目前,前期投资近亿元的产业街区已启动建设,非遗馆内则已汇聚了200多个“守艺人”、339个非遗项目。在馆内,浑然天成的浏阳菊花石,技艺精湛的湘绣,形美味甜的糖画,婀娜多姿的旗袍竞相绽放各自魅力。三三两两的艺术品爱好者在这座可售卖的“博物馆”里观赏、学习、选购……尽管暂时还未有分文收益,但郭存勇依然坚定:“赔钱不可怕,关键是要干好这件事。”

  这是一份坚守,更是一份历史和文化的担当。

  与此同时,雨花区正大力推进雨花区综合馆建设,拟打造涵盖阅读、科技文化展示、音乐、文物展示与交易、剧院等内容的现代文化艺术综合体;在圭塘河风光带沿线打造能承接国际、国家级大型赛事活动的国际水准综合型健身、休闲体育中心;与此同时,音乐厅、海洋馆、航天馆等项目也在加速成型中。

  C

  搭建文化平台——

  在崇德向善中沐浴书香文化

  坐落在雨花区花侯新市民公园东南角,有一座精致典雅的小木屋,内有文艺味十足的装饰风格,外倚百年古桑树,周围绿草如茵,视野开阔,乍一看,还以为误入“白宫”。

  它其实是一所设在公园里的图书馆。

  在全民阅读时代,为丰富居民文化精神,满足居民现代阅读需求,今年6月,“阅读花园” 免费向市民开放,成为湖南首个在公园开设的小型图书馆。

  50平方米的书屋内,整套茶艺工具、咖啡设施等一一陈列,干净清雅;配备了最新的文学、经济、互联网、美容、养生保健、少儿绘本等各类书籍近2000余册,全部图书按图书管理要求加以编目,分类摆放,整齐有序。小小的空间常常挤满看书借书的人。

  “阅读花园是文化惠民利民工程,更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以“文化惠民”为宗旨,雨花区文化建设者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大胆创新,开辟了一个又一个独具“雨花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途径。

  把文化设施送到居民家门口。黎郡新语小区, 一个农民安置小区,雨花区图书馆第一个分馆便设在这里,上万册图书分类陈列,村民、小孩常常开心前来、“饱腹”而归。按照市级要求,雨花区图书馆、文化馆分别在基层设立了4、5个分馆;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实现100%全覆盖,并实现免费开放常态化;此外,雨花区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了篮球馆、羽毛球馆、游泳场馆免费开放。

  以活动为载体塑造浓厚文化氛围。一年一届已连续举办了七届的“书香雨花”读书节又将开幕,系列趣味活动,让读者在轻松快乐的阅读中获得新知,年年吸引无数市民参与;图书馆一季度一次的“图书漂流”活动,让孩子们可以相互交流读书心得,感受阅读快乐,深受孩子们喜爱;常年不断的图书进社区活动让居民手留书香;群众文化艺术节接了地气,市民终成舞台上的主角。

  整合优秀社会资源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由社会资本打造运营的德思勤24小时书店,集书店、咖啡馆、设计中心等功能于一体,品一杯咖啡,读一本书,生活无处不惬意自在,自去年开业以来,它已成为雨花独特的文化地标;小鱼儿创意美劳儿童艺术馆,免费为小孩进行美术等艺术培训,每到寒暑假,人气爆满,培训时间从早上一直延续至晚上十点……

  平台“硬件”充满活力,精神“软件”不可或缺。在雨花区,崇德广场、“和为贵”融城苑、“善作魂”尚善家园等一个个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公园、广场、社区纷纷涌现。闲步侯家塘街道廖家湾社区,但见“积善崇德、兴家爱国”的社区精神体现在社区各个角落——友善楼、慈善楼、德善楼,每栋楼宇都以“善”字命名,善队善举、善人善行屡见不鲜;小小的社区,拥有“长沙孟妈妈青少年保护家园”、“鲁爷爷爱心工作室”两个知名雷锋服务品牌,踊跃着数十支雷锋志愿者队伍常年穿街走巷、帮扶邻里。社区的孤寡老人,不觉孤独,说这里就是一个温馨大家园……

  改革, 发展, 新生。文化体制改革,雨花走出了一条重塑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性的新思路,让全民处处沐浴文化的清风。今日雨花,文化气息处处在,文化韵味人人悟。魅力雨花,魅力无限!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陶芳芳 周智婷 刘艺

编辑:康晓乔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