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讯(记者 陈焕明 通讯员 高原 刘轶轩 实习生 颜玉婷)前昨两日,在为期两天的2016(第十一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上,19个不同主题的分论坛密集召开,上百名国内外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登台演说,数千名相关领域从业人员与会聆听……这就是国内城市规划建设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高峰论坛所产生的巨大效应。两天时间里,登台嘉宾围绕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城市发展领域热点话题展开研讨。
智慧城市
我国已进入智能城市建设阶段
高大上的“智慧城市”从开始提出,就形成一股浪潮在国内席卷推进。在“智慧城市建设最新进展”分论坛上,清华大学土木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建平分享了他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简单地说,智慧城市=智慧的城+智慧的市+智慧的人。”
在吴建平看来,“城”、“市”、“人”分别指的是城市管理、企业服务以及市民服务,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与信息资源整合,将这三者紧密结合,叠加部分就形成了智慧城市。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在我国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我国各部委与智慧城市相关的试点达686个。
“智慧城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分为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智慧城市三个阶段。”吴建平介绍,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即智能城市,从趋势上已经由机械体向生命体进化,形成共生、共治、共赢的生态体系。
“智慧城市最大的亮点与热点莫过于‘大数据’的应用”,同济大学教授程大章认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并非发展目标,而是推进城市社会、生态与经济发展,提升运营效率、服务水平,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的手段。
综合管廊
推进综合管廊建设,杜绝拉链马路
日前,住建部组织专家对全国第一批试点综合管廊建设的城市进行年度的绩效评价,长沙排名前五。“从各地规划和在建城市综合管廊现状来看,我国已成为世界城市综合管廊规划建设大国。”昨日,在“城市综合管廊线规划建设管理”分论坛上,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戴慎志如是说。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工程师刘澄波在会上说,我国处于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期,但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为了不断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城市市政公用管线需要不断地增容、扩容,造成了道路因为管线工程建设的需要,频繁开挖,形成‘拉链路’。”
刘澄波认为,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有利于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
据悉,目前全国已有近800公里综合管廊开工建设,到2020年将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管廊。
海绵城市
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对生态的影响
“海绵城市建设就是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城市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抓手。”昨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专业研究院副院长孔彦鸿,在“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分论坛上说。
自今年入夏以来,全国多地出现的城市内涝,让“海绵城市”一词再度占据热搜榜前列。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院长李俊奇认为,水危机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棘手问题,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问题。不完善的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是造成城市水问题的根本原因,完善的排水系统是解决城市水问题的根本对策。“海绵城市”强调自然途径和人工措施相结合,是一种生态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当前的水危机。
孔彦鸿说,海绵城市是一场生态革命,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预计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陈焕明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