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河畔普迹镇夹洲岛沿线的美丽乡村。
黄鹤村黄桃喜获丰收。 邹麟 摄
农村淘宝宁乡服务中心效果图。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长沙市农委提供)
王茜
8月9日,宁乡县巷子口镇黄鹤村12万斤黄桃被抢购一空。这距离依托媒体和电商平台开展的“助农大行动”才不到一周。
黄桃搭上互联网快车,短短几天内为124户贫困果农带来200多万元的收入。
在长沙,到处上演着这样脱贫致富的故事。
目前,长沙市正在开展电子商务、产业扶贫等14项精准扶贫专项行动。今年将确保退出省定贫困村30个、脱贫贫困人口5万人。
“互联网+精准扶贫”,长沙在行动。
“互联网+电商”
扶贫“线下”变“线上”
6月12日,宁乡巷子口镇花桥村热闹非凡,阿里巴巴花桥村农村淘宝服务站开业啦。
“80后”美女站长易江玲,南京大学博士,专业为国际投资,却选择回乡做接地气的农村淘宝。
“太划算了,这款电风扇网上只要59 元,超市里要100多!”正在下单的村民易莉娟说,以往家里用的都是“杂牌”货,质量差。现在好了,通过服务站“网购”,几天后就能收到既上档次、质量又好的产品。
“做代购,只是农村淘宝最基础的功能。打通产品上行渠道,进行创业孵化、品牌打造、引入风投,乡亲们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是我擅长的,也是我最想做的。”易江玲回乡创业不仅仅是出于情怀,更是出于对农村电商项目的看好。
花桥村服务站开业至今,交易额超过200万元,为宁乡电商服务站点之首。
最让易江玲感到高兴的是,最近她借助农村淘宝平台议价能力,与顺丰等物流公司洽谈并达成初步协议,可将全镇的生鲜物流成本下降50%。
今年,农村淘宝已与黄鹤村开展合作。明年,黄鹤村黄桃销售将全面借助农村电商,总量将超过10万斤。仅物流一项,将为黄鹤村节约成本30万元以上。
2015年,宁乡县被列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试点县。截至目前,宁乡县42个电商服务站点已全部投入运营,物流配送已辐射全区所有乡镇和重点村居。
“农村电商项目将突破农村物流不通、信息闭塞的瓶颈,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长沙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要致富,先修路”。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信息高速公路”,长沙下大气力推动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到2016年底,长沙光纤进村入户工程共建设光网端口100.5万个,实现了对城区、县城、乡镇和行政村的全覆盖,农村家庭普及率达50%以上。
根据《长沙市电商扶贫行动实施方案》,长沙将针对85个省定贫困村,开展电商扶贫行动。至2016年底,至少建成4 个县级农村电商综合服务中心。至2017年底,80%以上的市级联点帮扶省定贫困村或其所在乡镇至少建立1个乡镇或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
“互联网+产业”
扶贫“漫灌”变“滴灌”
在大龙村的一片稻田中,长着些许杂草,与其他满眼尽是黄金谷的景象略显不同。
去年,贫困户刘水清还守着几亩水稻,一年从头忙到尾,也赚不了几个钱,四处打零工。
今年,望城在茶亭镇大龙村开展试点,引导农民以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贫困户+土地合作社+农业企业”的三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
42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入社的126.93亩土地整体流转至湘楚汇农业公司,开展“稻虾共生”种植养殖。公司每年支付500元每亩的租金,有销售收入后,提取30%的利润分红。“在公司工作每月有2400元工资,有租金有分红,家门口收入就翻番了。”刘水清乐开了怀。
就在大龙村因龙虾开启致富梦时,黄鹤村的黄桃也成为脱贫“利器”。
2013年,市县两级扶贫小组进驻黄鹤村后调研发现,该村海拔高、温差大,气候温和湿润,特别适合黄桃种植。
为鼓励种植,宁乡县政府免费提供了1万多株黄桃树苗和第一年的化肥,从育种、配管、采摘、运输、销售各环节,都派驻农艺师驻村指导。
2014年冬天,熊杰辞去韩资企业的高薪工作,回乡承包了近30亩荒山,成为村中第一批种植黄桃的人。
“到明年,前年种的黄桃就要进入丰产期,亩产值可达到4万元。”熊杰告诉笔者,今年他的纯收入超过10万元。下一步,他准备扩大规模,建立自己的电商网站,专门销售村里土特产。
“有了带头人,我们找到了‘靠背山’,吃下了‘定心丸’!” 看到先吃螃蟹的人收入喜人,村民纷纷效仿,种起了黄桃。
目前,村里建起了3个黄桃种植基地,124户共种植了1200亩黄桃,平均每户增收1万余元。
黄桃树就是一棵“摇钱树”,黄桃产业鼓起了贫困群众的“钱袋子”,托起了贫困群众的“小康梦”。
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互联网+”可以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升级,挖掘被低估的贫困地区产品潜在价值。
“既要做足农字文章,也跳出农字做文章。”“下乡客”的创始人邹高峰瞄准了农村生态休闲旅游市场。
“下乡客”今年将开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10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推送上线宣传,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开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特色旅游商品。
“互联网+培训”
扶贫“输血”变“造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扶贫攻坚队伍是关键。近年来,长沙把新型农民培训作为助推精准扶贫民生工程的重要举措。
由于历史原因,农民互联网知识普遍比较匮乏,对网创更是持观望和排斥态度。如何打开农民“心结”是实现互联网脱贫致富的关键。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像一把“金钥匙”,为农民“解锁”了互联网新技能,打开了农民网创的“心锁”。
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纷纷来到培训班,成为了农村电子商务带头人,示范带动广大村民“触网”、开店、脱贫,农民也搭上“互联网+”这班“网际快车”。
长沙整合集聚教学资源,与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台湾农协等专业培训机构开展长期战略合作,形成了300多位专家的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
浏阳大围山镇54岁的果农陈昌宜是镇里第一个规模种植特色水果的人。“以前是挑着箩筐沿街叫卖,现在坐在电脑前点鼠标,或是拿着手机轻轻一点,水果就销往各地。”
去年,他参加了长沙市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后来回家开通了微店、网店。除了十多亩果林,陈昌宜和老伴还打理着一个农家乐,采当季蔬果、吃农家饭、购土特产一条龙,借助电商的力量,生意很红火。山里人淳朴,往往和人聊得几句就慷慨打折,即便这样,一年也有二三十万元进账。
长沙市三年来共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257期,培训农民两万多人次。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