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长沙市共新建或扩建中小学150多所,新增学位19万多个。图为天心区青园中信小学操场,学生们正开心地练习踢球。 长沙晚报记者 邹麟 摄
蓉园小学某班级,学生上台表演。长沙晚报记者 黄启晴 摄
先锋小学运动场。
先锋小学老运动场。
清水塘第三小学,校方为一年级小朋友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笔仪式。长沙晚报记者 陈飞 摄
明华小学旧校区。
长沙晚报记者 岳霞 通讯员 周垚 黄军山
也许没有人,能像土生土长的康学文一样,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变化。康学文,芙蓉区原东岸乡合平村三元塘老居民,以前是农民,现在洗脚上岸,成了城市新市民。
“我父亲也是在这个学校读书,我也是在这个学校读书,我女儿也是在这个学校读书。”一家三代,家门口的小学,名称从“杨子坝小学”到“合平小学”,再变为现在的“大同第三小学”。
改变的不仅是名字,杨子坝小学的模样康学文已无从回忆,但他对1976年至1982年间就读的合平小学却还记忆犹新:“学校全部是土墙,窗户都是一个个的大洞。调皮的男同学喜欢从围墙翻过来翻过去,蛮好玩。”
大女儿就读合平小学时,全校才六个班,占地六亩,校舍破旧。村里人都嫌学校不好,宁愿选择周边长沙县的小学。
康学文对家门口的这所小学有感情,而且他觉得学习绝对是自己的事情,小女儿康娜2010年继续就读于合平小学。2012年,在芙蓉区教育资源均衡进程推动下,合平小学被改名为大同第三小学,校名由袁隆平院士亲自题写,学校管理层以及不少骨干老师,都来自大同系名校。
李仕艳,原来在大同小学任书记,2012年9月,出任改名后的大同第三小学校长。第一次到学校,在田野里迷了路,因为那时候人民东路还没有修通,到学校来必须绕个大弯,穿过农科院的两大片试验田。
四年时间,6000多万元的投资,大同第三小学从6亩扩充到40亩;从6个班扩充到25个班;学生从400人扩充到1300人。现在李仕艳最幸福的烦恼就是:不仅本地的孩子全回来了,连周边院校单位的孩子也要送过来就读,生源爆满,学校又装不下了。“虽然现在人民东路修通了,事实上我们还是芙蓉区最东边的小学,感谢有一批爱岗敬业的老师一直坚守在这里。”
而对康娜这批2016年毕业的孩子而言,幸福还不止在家门口受到了优质的小学教育,甚至连初中名校也开到了家门口。
2016年9月隆平新区的第一个中学长郡芙蓉实验中学投入使用,初一新生874人。长沙市芙蓉区教育局局长谢小红介绍,如果没有这所学校,按往年的惯例,这874人每天基本都要跨过浏阳河,就读湘一芙蓉二中或者长郡芙蓉中学等,这个投资3亿元的学校服务的就是东边的新城市居民,着力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打造芙蓉幸福教育。该校与长郡中学深入合作,学生除按照国家免补政策免除学杂费外,还享受芙蓉区免费提供校服、饮用水、教学辅导资料的待遇。
幸福的不仅仅是康学文一家,五年里,长沙市“有学上”“好上学”的教育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五年来长沙市共新建或扩建中小学150多所,新增学位19万多个;新建或扩建市属和县属公办职业院校5所;新建、改建或扩建公办幼儿园273所。各区县(市)全部通过全省教育强县(市、区)评估,长沙市率先成为全国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均衡的省会城市。
“一个孩子承载一个家庭的希望,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把每一所学校办好,办出品质、办出内涵、办出特色,是家长、社会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期盼。”长沙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卢鸿鸣表示,这也是13万长沙教育人奋斗的“校校优校、师师良师、生生成才”目标,“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百姓感言
五年时间,学校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五年前学校随处可见黄泥土地,五年后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水泥坪;五年前学校的树木只有寥寥几棵,五年后校园里一年四季都是绿油油的一片。校园的园丁也越来越多了,招了不少新老师,为学校增添了新鲜血液。五年的时间学校不仅在环境上建设得越来越好,在教师的培养上更是费尽心血。对这样的学校,我只愿它越来越好。
——长沙县特殊教育学校老师 邱添
五年前,女儿蹦跳着背起书包进了大同三小,还记得那是个临时搭建的学校,虽然不大,依然可以遮风挡雨,虽然进出的路在修,可路上每天都有家长与老师守护。现在,大同三小变了样,绿树掩映全新校舍,在我的心里闪闪发光。真实感受着女儿上学的每一天,女儿的梦都是甜的。
——大同第三小学32班罗子依爸爸 罗志国
2013年作为长沙市名校之一的博才小学进驻坪塘,城里的老师,城里的设备,城里的教学模式……总之,他们的素质教育理念和完善的教育教学设施让我们感受到:城里的名校来到了家门口,乡镇孩子也可以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的基础教育,让孩子有一个全新的人生起点。
——博才洋湖小学1302班黄哲恩妈妈 段灿辉
儿子到怡雅学习后,过往皱着的眉头舒展了,嘴里时常哼着歌曲,埋怨家长的时候少了,还会主动和我们聊聊学校的趣事。朋友邻居夸他懂事有礼貌,以前常投诉的外教也来短信表扬了……怡雅中学,年轻的学校似乎给我提供了一些教育子女的启示。我们家里已很少听到呵斥声和哭泣声了,由于儿子周末的笑声、歌声,使家庭变得温馨快乐了。
——怡雅中学初3班家长 陈喜云
当我在学校接送孩子时,每每都会听到其他孩子热情礼貌地与我打招呼:“叔叔好。”事情很小,却让我心怀感动。孩子们从只顾埋头学业到注意观察世界,这是我感觉到的这五年来教育的最大变化。
——幼幼小学四(2)班李馨怡家长
近两年来,雨花区教育出现很多新变化,由于教育经费持续增加,中小学开始出现了丰富多彩的新课程。如带领学生参观工厂、新农村、农业科技基地、高新科技园等,让学生增长见识。这些变化,让孩子们更接近生活,并感受生活,从而在专业教育人的带领下提高生活技能,让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再是不可想象!
——雨花区雅塘村小学教师 严平
我与妻子来长沙打工有七八年了,往年,子女上学是一个老大难,在老家子女无人照看,要带来长沙就读又无学校接收。当听到政府出台了《长沙市城区2015年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指南》时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落地了,今年我的孩子顺利入读长沙县中南小学,且学校又修建了漂亮的新校区。看到孩子在美丽的校园里学习我感到很欣慰,也衷心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感谢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中南小学某家长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岳霞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