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侗乡大医”:扎根村寨50年

来源:央视网 编辑:何冰 2016-09-20 22:02:38
时刻新闻
—分享—

  央视网消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民族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并数次考察少数民族地区,水、路、电、教育、医疗等都是总书记关切的民生问题,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决心与信心。

  而为了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无数仁人志士毕生扎根少数民族地区,立志奉献,无怨无悔。杨文钦和扎西志玛就是这样的一对夫妻。

  半个世纪前,为了一句“改变家乡山区缺医少药面貌”的誓言,杨文钦带着藏族妻子扎西志玛,辞别北京,回到湖南新晃侗乡。如今,夫妇俩耄耋之年,依旧坚守门诊一线,年接诊量8000余人次,被尊为“侗乡大医”。

  立志学医 扎根侗乡

  “我的两个兄弟就是得了痢疾,无医无药病死的,那时候少数民族地区疾病猖獗,村民生病了就是请神送鬼,不相信医学。”从小,杨文钦就立下承诺,为家乡医疗事业服务终身。

  从一个放牛娃,到被选送到中央民族学院学习,后又转到北京医科大学,这个侗族小伙一步步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在北京医科大学,他邂逅了自己的妻子——四川康定的藏族姑娘扎西志玛。

  毕业前夕,杨文钦和扎西志玛都在志愿表上“许下”诺言——回民族地区工作。可在分配时,由于两人成绩优秀、能力突出,分别留在了北大医院和北京友谊医院。杨文钦选择了胸腔外科作为专业方向,而扎西志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妇产科医生。

  事业顺风顺水,但两人没有一刻忘记曾经的诺言。

  “留在北大医院工作谁不向往,将来做名牌大学教授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觉得这不是我的目标,我的目标是改变家乡父老无医无药的状况。”1968年,在北京工作7年后,杨文钦毅然带着妻子回到了贫困落后的侗乡新晃。

  初到大山深处的扶罗乡卫生院,虽有预期,但杨文钦和扎西志玛还是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1栋平房,6张病床,就是这里的全部设施,连一把手术刀和医用剪都找不到。杨文钦向北大医院寻求设备支援,带回了一批手术器械,外科、妇产科手术才得以进行。

  由于当地没有麻醉师,妻子扎西志玛身兼数职,既要自己做手术,还要当丈夫的麻醉师。看病、敷药、动手术、洗器械、洗污物等所有工作都由两人配合完成。

  比起设备和医疗条件的落后,村民们不相信现代医学,是令杨文钦更为头疼的事。为了让村民们相信脖子上是可以开刀的,杨文钦走几十公里山路,为一位妇女完成了甲状腺切除手术,自己却在回家途中被毒蛇咬伤,生命垂危,经过抢救才免于一死。

  还有一位求诊的女村民肚子肿胀如孕妇,身体虚弱,家人悄悄为她准备了后事。杨文钦夫妻俩自己掏钱为她买奶粉鸡蛋调理身体,一个月后为其切下26公斤重的卵巢肿瘤。

  到这里的第一年,他们在院外医疗点进行了400多例手术,无一例出状况。一时间,扶罗卫生院有北京来的“大医师”的消息传遍湘黔边境7个县市,慕名求医的人住满了卫生院、旅店和附近村民的家中。

  1973年,杨文钦夫妇俩被调入新晃县人民医院,成为了外科、妇产科的带头人,他们积极进行传、帮、带。1983年,接任院长后,杨文钦积极拓展管理体系,新开展诊疗项目200余项,并选送技术骨干到北京医大等学院深造,将一个全地区排名末位的县级医院逐步发展成为科室设置齐全、人才济济的现代化综合医院,跃居全地区前茅。

  其间,北京的原单位和怀化地区卫校来函想调夫妻俩去工作,均被他们婉拒。扎根侗乡,是他们共同的选择。

  耄耋之年 坚守一线

  风雨行医路,情系侗乡人。

  如今,每周一、三、五清晨,在湖南新晃县人民医院门诊楼,满鬓白发的杨文钦都会挽着妻子扎西志玛的手,准时前来坐诊。

  “哪里不舒服啦?”对每一位患者,杨文钦都耐心询问,如同对待一个孩子。对可以用“新农合”报销的患者,杨文钦不忘嘱咐他们,哪些可以报销,怎么去报销。“我现在60岁了,还能屠宰和种田,杨医生确实是一个善良的好医生。”被杨文钦治好腰肌劳损的许自海眼中满是感激。

  一心投入家乡医疗事业,杨文钦夫妇有时难免疏忽对自己孩子的照顾。“我和哥哥成年之前,觉得父母给的爱太少了。我第一次和哥哥包饺子,为了等正在给人看病的父母回家,结果煮出来都成了片汤。那个时候经常埋怨他们,现在理解了,觉得他们太了不起了!”谈起父母,女儿杨京华潸然泪下。

  大医精诚,仁心仁术。杨文钦夫妇扎根民族贫困山区行医治病半个世纪,为地区医疗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们的精湛医术和医德美名在湘黔边界的侗家村寨中口口相传。“我还要继续看病。这个机会是党和政府给我的,我要把它用在为人民服务上。”杨文钦说。

来源:央视网

编辑:何冰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