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世界五大洲的24位雕塑家齐聚一堂,用手中的工具开凿原石,开启了为期30天的雕琢之旅。
长沙晚报记者 尹玮
秋季的洋湖湿地景区,正是一年中最为舒爽的时节。金黄的落叶,青绿的草丛,淡蓝的湖水,交织成一幅绝美的画。而当“先导控股 城市梦想·2016中国(长沙)雕塑文化艺术节”再次在洋湖举办的时候,眼前的景象又要多添两抹颜色——石料、金属的白,和杜鹃花的红。注重市民参与感是长沙雕塑节的一大鲜明特色,今年观众不仅能与雕塑家面对面进行交流,还能与雕塑家一起创作,完成一件名为《行囊》的雕塑作品。
雕塑节走过三载 “老司机”带新秀
从2014年起,长沙雕塑节每年秋季都会在洋湖湿地景区举行,今年已经是第三届了。与前两届类似,今年的雕塑家阵容也在20人左右,由23位国际雕塑大师与1位国内雕塑新秀组成。他们来自五大洲的20个国家,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参加长沙雕塑节。
自首届雕塑节开始,组委会便对雕塑家的选择有着严苛的要求。“必须是殿堂级、大师级的艺术家。”长沙雕塑节的倡导者、重要组织者雷宜锌告诉记者。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雕塑家的代表性问题,包括国家和地区分布、艺术风格等。由于前两届的成功举办,长沙雕塑节已成为在全球雕塑界颇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很多以前参加过的雕塑家都不止一次地表达了希望再次参与的愿望。不过考虑到名额有限,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让全世界每个角落都有重要的雕塑家来到长沙”的宏伟目标,组委会不能不忍痛割爱,拒绝了许多人的要求。
尽管如此,今年还是有几位熟悉面孔出现在了雕塑节,如格鲁吉亚雕塑家琼·哥加贝利奇威利、加拿大雕塑家理查德·麦克尼尔等。虽是故地重游,但他们激动的心情仍一如当初,连连夸赞:“长沙真是座美妙的城市。”
本届雕塑节还延续了去年的做法,邀请一位国内雕塑新秀和大师们同台创作,促进国内雕塑事业的发展。去年雕塑节上获得青年雕塑作品征集大赛金奖的王钢就是这样一位幸运儿。
市民参与感更高 公共艺术大家造
过去只有当雕塑节临近结束的时候,市民方可一窥雕塑成品样貌。其他时候到洋湖湿地雕塑创作园来,观众只能见到雕塑家围着原料或半成品敲敲打打的工作状态。不过这些已成历史,昨日开凿仪式现场就揭幕了一件完成度相当高的雕塑作品——由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景育民带来的《行囊》。
与抽象作品不同,《行囊》的写实风格令人一眼就能看懂,部分女士尤其欣喜,这就是一个超大号的金属手提包。然而它不是用来装化妆品或钱包的,而是个巨无霸的花架。作者景育民告诉记者,《行囊》此前已落户澳大利亚珀斯、中国长春等城市。每到一处,它都会和当地的土壤与花草相融合,成为永久驻足该城市的艺术典藏。景育民说,《行囊》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诉求,也是长沙“两型社会”建设的生动诠释。
具体到长沙,最具代表性的花草自然要属市花杜鹃花了。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市民都可以到雕塑现场来亲手种植杜鹃花,与他一起完成《行囊》这件公共艺术作品。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尹玮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