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讯(记者 李广军 通讯员 谢亚辉)昨日,宁乡县青山桥镇“千手爱心大屋”,村民刘芬洋正在新家的客厅里忙活着,客厅里,液晶大电视里播放着节目;厨房里,液化气灶边上摆着粮油,旁边的电热水壶里烧好了开水……“真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刘芬洋说。不久前,他一家八口人还居住在三间破旧的土砖房里。
同一时间,沩山之巅,村民黄爱莲来到集镇一个在建的工地旁,端详许久——今年11月底,她和儿子将搬进这里的新家。作为沩山乡的“黄金码头”,今后这里将成为一个旅游小商品制作、展示和销售相结合的小区,搬迁后,一家人可以就近就业,不用为生计发愁。
近6000户困难群众搬入了新房
刘芬洋和黄爱莲,曾经生活相当困难。在宁乡,跟他们一样,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共有2412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4.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其中建档立卡危房改造户3671户。为让困难群众真正地“挪穷窝、脱贫根”,从根本上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状况,2015年开始,宁乡县委县政府率先实践中央、省市提出的易地搬迁扶贫与农村危房改建统筹推进模式,建设“千手爱心大屋”,推进危房改建,大力解决贫困群众“住房难”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2013年以来,宁乡大力实施“干群心连心,危改三年行”活动,完成各级财政直接投入1.3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投入近6亿元,引导社会各界捐款捐物2000多万元,帮助困难群众改建、新建房屋面积54万多平方米,近6000户困难群众搬入了安全、经济、适用的新房。
去年以来,宁乡县着手推进易地搬迁扶贫工作,坚持“依托城镇、依托景区、依托园区”的工作思路,启动了7个“千手爱心大屋”易地搬迁扶贫项目建设,确保自愿易地搬迁的贫困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黄材、沩山“千手爱心大屋”,以炭河古城和沩山景区旅游开发为载体,实现“农民集居、产业集聚、旅游脱贫”;与集镇建设相结合的青山桥、横市、龙田等4个“千手爱心大屋”,让贫困户就近安置、就地就业;筹划中的夏铎铺“千手爱心大屋”,由宁乡高新区对搬迁户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在工业园区转移就业,妥善解决群众的就业问题和园区的劳工问题,实现危房改建和易地搬迁扶贫的整镇、整乡、整村推进,全面清零。
今明两年内完成危改任务8000户
“每一个贫困户都能分到一个独立出进的房子。在建设时我们要求配套不能缺、位置不能偏、标准不能低。”宁乡县扶贫公司负责人介绍。如今,农村贫困群众风雨飘摇的危房变成了有独立产权的平房和楼房,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提高,全面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绿化、亮化和道路硬化等工程的开展和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的完善,更让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据了解,宁乡县计划今明两年内完成危改任务8000户,达到全县农村危房改造阶段性全面清零。下一步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特别是易地搬迁扶贫怎么抓?宁乡县委书记周辉给出的答案是做到“六个不”:“不怨不怪”,无论因哪种原因造成的贫困,都要坚持一样对待,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不忘不弃”,无论家庭多困难,问题多严重,坚持不抛弃、不放弃,“一户也不能少,一人也不能落下”;“不虚不拖”,搞清群众需求,把握重点关键,把中央、省市的精准扶贫政策按时间、按要求落实到位,彻底解决贫困户的各种问题,真正让困难群众“有希望、有奔头、有滋味”。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李广军 谢亚辉
编辑:刘飞越 实习生 夏君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