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李国斌 田甜 实习生 张靖
“要以这次‘湘戏晋京’为新的起点,立足传艺、传神、传德,着力出精品、出名家、出流派,推动湘戏活起来、传下去,使之像湘菜、湘绣、湘瓷等‘湘’字号文化品牌一样‘湘’飘海内外。”9月27日,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文雄在“湘戏晋京”优秀剧目展演总结座谈会上如是说。
7月26日至9月20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的“湘戏晋京”优秀剧目展演在北京成功举行,历时近两个月,展演剧目12台。此次展演,是湖南首次大规模集中进京展现具有鲜明特色的湖湘艺术元素、湖南地方戏曲以及湖南艺术家风采,是一次精彩难忘的艺术盛典,对于推动湖南文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多场演出一票难求
这次展演的《月亮粑粑》《我叫马翠花》《辛追》《桃花源记》《田老大》《天使合唱团》《齐白石》《远在江湖》《孟姜女传奇》《赵子龙计取桂阳》《烧车御史》《凤凰》等12台剧目,现实题材多、涵盖剧种广,包含了湘剧、京剧、花鼓戏、巴陵戏、汉剧等剧种,充分体现湖湘戏曲艺术地域特点。
这次活动共演出17场,场场满座。其中,湘剧《月亮粑粑》和《烧车御史》、舞剧《凤凰》还分别参加南方戏曲演出季、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近1800名专业演职人员参与演出,吸引1.8万余名北京观众到场观看,网络直播在线观众达到100万余人次。这些独具特色、极具湘味的作品,受到首都观众的热情追捧,多场演出一票难求,舞剧《桃花源记》、汉剧《孟姜女传奇》等,都出现了排长队购票的盛况。
与此同时,在京召开专家座谈会12场,北京的专家学者对参演剧目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如,中国现代戏研究会原会长姚欣称赞《月亮粑粑》为“现代戏创作的示范之作”。中国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认为,“《远在江湖》完全可以打造成岳阳一张文化新名片”。
倾情奉献换来精彩
“湘戏晋京”展演活动,从展演谋划、剧目修改到现场演出,中宣部、文化部及中央直属文化单位提供了大力支持和帮助。省委、省政府及省委宣传部高度重视这次“湘戏晋京”活动,有关领导多次听取和研究有关情况,并赴北京参加和指导展演活动。省文化厅把“湘戏晋京”作为年度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次跑北京沟通衔接、现场调度、指导演出活动。
接到展演通知后,参与演出的院团迅速行动,全力以赴。特别是基层院团更是克服了很多困难,付出了艰苦努力。为了解决《烧车御史》的创作经费,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周钟鸣带头拿出家中积蓄15万元,院团演职员工纷纷集资达75万元。桂阳湘剧保护传承中心作为一个县级剧团,行当不齐、人员紧缺,为创作《赵子龙计取桂阳》,剧团绞尽脑汁、集思广益,连退休多年的多位老艺人,以及从未上台过的幕后工作人员都上台演戏。《凤凰》剧组组织主创团队多次深入苗乡村寨采风,充分挖掘民族舞蹈、音乐、习俗等地域性元素,使剧目的整体表现力得到很好提升,该剧获得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银奖。
广大文艺工作者倾情奉献。《月亮粑粑》剧组多次深入农村、社区学校体验生活。该剧编剧盛和煜对剧本反复精心打磨,数易其稿,字字呕心沥血。今年6月《田老大》剧目紧张连排,老艺术家曹汝龙、贺小汉、唐伯华不顾高温酷暑,坚守排演一线两个多月。在京展演期间,《孟姜女传奇》中小玉的扮演者张金玲,刚到北京就得到爷爷不幸去世的消息,为了展演没有回家送老人家最后一程……
努力推出更多佳作
过去人们对湖南戏曲的认识,更多的是从花鼓戏、湘剧以及《补锅》《打铜锣》等经典作品开始的。通过“湘戏晋京”活动的整体推介,使外界对湖南戏曲有了全新认识,不仅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花鼓戏、湘剧等主要剧种取得的成果,还惊喜感受到汉剧、巴陵戏等湖南地方戏的生机活力。
“湘戏晋京”展演已落下帷幕,但思想不能落下帷幕。湖南省文化厅厅长李晖说,要紧紧扭住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放大这次展演效应,乘势而上,更加努力推出更多有担当、有责任、有温度、有湘味的扛鼎之作,打造新的湖南文艺品牌。
参与展演的12个剧目,不会就此“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将进一步修改加工,冲刺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培养文艺院团走市场的能力,推动《桃花源记》等一批剧目与旅游深度融合,遴选一批优秀剧目与保利等院线合作,全方位促进戏曲演艺市场不断升温。对接现代需求,注重线上与线下传播,打造从剧目创作、演艺市场到音乐衍生品开发的现代演艺产业链。同时,将加大舞台艺术类节目的政府采购力度,进一步推动戏曲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到实处。对于包括12台展演剧目在内的优秀剧节目,广泛开展全省巡演,惠及更多群众。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国斌 田甜 张靖
编辑:康晓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