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刘显泽:培养“芙蓉工匠” 助推“制造强省”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黄京 编辑:康晓乔 2016-10-26 09:11:16
时刻新闻
—分享—

  建议设100个“芙蓉工匠”培养基地,培养10000名“芙蓉工匠”新生代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模具制造与设计专业的学生在竞赛中。 资料图片

  课题名称

  《打造“芙蓉工匠” 助推“制造强省”》

  课题负责人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所所长 刘显泽

  对策提要

  影响湖南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世界制造强国高度重视工匠和工匠精神培育,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制造强国高技能人才长期占到技术工人总数的40%以上。

  湖南素有“芙蓉国”之称,“芙蓉××”已经成为湖南人才品牌,如“芙蓉学者”。以此类推,把“芙蓉工匠”作为湖南技术技能人才品牌,能够充分体现湖湘文化与工匠精神融合。

  产业升级的本质是人的升级。建设制造强省,必须建设“工匠湘军”,需要“芙蓉工匠”的引领和带动,重点培养“芙蓉工匠”新生代。“芙蓉工匠”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建立中高职有效衔接、校企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尤其要创新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对话

  “芙蓉工匠”或推动

  教育结构调整

  记者:请问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地位如何?

  刘显泽:我一直希望能通过实际行动,转变社会大众对职教、对技能人才的“歧视”。随着“芙蓉工匠1211工程”的实施,打通了技能人才成长的上升通道,今后完全可以开设“芙蓉工匠”博士点、硕士点,并根据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来扩大培养规模。技工也可以念博士,甚至能当教授。

  记者: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芙蓉工匠”工程会对教育结构产生什么影响?

  刘显泽:湖南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生产企业也面临着脱胎换骨的转型之痛,企业急需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时,教育面临战略性结构调整。通过“芙蓉工匠”工程实施,推动由全国一流卓越高职院校牵头联合其他卓越高职院校,组建湖南联合应用技术大学,并围绕湖南经济发展急需的产业开设专业,有望推动湖南教育结构调整。

  记者:能谈谈您未来的职教梦吗?

  刘显泽:我希望把学校办在制造强国梦里、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芙蓉工匠”刻进学生心里、把创新意识融进课堂里。

  ■记者 黄京

  “建设制造强省,关键在人才,尤其要建设一支‘工匠湘军’,打造一批‘工匠湘军’的领军人物和杰出代表——‘芙蓉工匠’。”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刘显泽,一个有着深厚职业教育情结的研究员,一直在努力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进行诊断和改进。在他看来,我省制造业总体水平不强,与高技能人才极度匮乏有着直接联系。为此,他和项目组深入多个企业和职校调研,并呈交了《打造“芙蓉工匠”,助推“制造强省”》的建议。

  【现状】 高技能人才缺乏,影响制造综合实力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尽管湖南制造异军突起,2015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过万亿,但总量仍然不大,综合实力不强。刘显泽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

  2013年,湖南制造业总产值仅为江苏的22.25%,低于中部的湖北、江西,低于西部的重庆。“特别是与湖北比较,差距比较明显。2013年,湖南总人口比湖北多892万,但制造业总产值、制造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制造业企业总利润均低于湖北。”

  尽管影响制造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刘显泽通过调研发现,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人力资本。

  首先,技能劳动者占城镇从业人员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2014年,湖南技能劳动者仅占城镇从业人员的23.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5%。”此外,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同样是在2014年,湖南高技能人才占城镇从业人员比例不足6.4%,仅100余万人,而湖北当年高技能人才达210余万人。

  在进一步调研中,刘显泽还发现我省100万高技能人才的结构也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通用工种多,特殊工种极度匮乏,如表面处理、焊接等工种长期供不应求;二是现有高技能人才年龄偏大,如某国有企业关键技能带头人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陶瓷产业技能大师60岁以上的占17%,不能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要求。

  【对策】 实施“芙蓉工匠”工程,让人才结构变为“橄榄型”

  刘显泽用“有如神助”来形容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带来的发展。他举了两个例子:

  技校毕业生杨芳因为技术过硬,担任江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杨芳技能大师工作室首席专家。在她的带领下,工作室近两年完成技术攻关33项,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900余万元;而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资深技能专家谢光明,在近四年完成技术攻关12项,为企业节约成本680余万元,节约工时18000多个。“高大上的科研成果并不只专属于科学家,技能大师一样可以创造。”

  一组有据可查的数据,强有力地证明了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在湖南制造的快速发展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2008—2014年,湖南工业增加值由4310.12亿元增长到10749.88亿元,高技能人才由35.9万人增加到106.7万人。“湖南素有芙蓉国之称,所以,我为‘工匠湘军’取了个‘芙蓉工匠’的名字。”

  从湖南制造发展趋势看,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正在加快推进,制造业态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也必然要求人才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刘显泽认为,实施“芙蓉工匠”势在必行,其可以使人才结构从传统产业背景下“普通技工占比最大、技术技能人才次之、研究管理和工程师占比最小”的“金字塔型”,转变为“技术技能人才占绝对主力,普通技工、研究管理人员相对较少”的“橄榄型”。

  【内容】 实施 “1211工程”,搭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

  “芙蓉工匠1211工程”是刘显泽为实现湖南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的“金策”,希望藉此搭建“芙蓉工匠”成长“立交桥”,助力湖南制造扬帆远航。

  建设100个“芙蓉工匠”培养基地:重点支持建设30个“芙蓉工匠”培养本科基地(转型10所地方本科院校为应用技术大学,支持20所卓越高职院校试办“芙蓉工匠”培养本科专业),遴选建设70个“芙蓉工匠”培养衔接基地(60所省级以上示范性中职学校、10所省级以上示范高职院校),形成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芙蓉工匠”培养格局。

  树立200个“芙蓉工匠”培育标杆企业。瞄准制造强省12个重点产业,与100个基地联合打造“芙蓉工匠”培养航空母舰。刘显泽还对标杆企业进行了定义:其是现代学徒制示范,与“芙蓉工匠”培养基地全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到2020年,标杆企业“芙蓉工匠”占技术工人比例达到20%以上。

  共建100个“芙蓉工匠”培养本科专业。根据制造强省现实和潜在需求,动态发布“芙蓉工匠”培养指导专业目录。

  培养10000名“芙蓉工匠”新生代。在企业45岁以下技术工人中遴选培养5000名,在院校在校生中遴选培养5000名。企业培养对象采取学校进修、国外研修、跟班学习、项目攻关等多种方式。院校培养对象采取“3+4”、四年一贯制、“3+2”等多种形式。

  点评

  既具有现代气息又接湖南地气

  周小毛 省社科院副院长

  该课题围绕《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提出了“芙蓉工匠”的崭新概念,这对于加快制造强省建设、打造湖南制造业的4.0版、实现湖南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作者在分析湖南“芙蓉工匠”数量不多、结构不优的基础上,设计了“芙蓉工匠1211工程”,以此打造“芙蓉工匠”培养航空母舰。这个工程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理念前沿,既具有现代气息又接湖南地气,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都很强,不失为建设制造强省的开拓性建议。该建议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省教育厅已着手在有关本科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实施,研究成果进入了决策。同时,“芙蓉工匠”名称与湖南芙蓉国的别称非常契合,芙蓉又是美丽的鲜花,很有美感。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黄京

编辑:康晓乔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