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不忘初心的《初心璀璨》团队(中)

来源:湖南卫视 编辑:胡冲 2016-11-11 17:14:27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11月1日—7日,湖南卫视《湖南新闻联播》连续播出献礼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特别报道——《初心璀璨》。这组系列报道,是台新闻中心近年来继《县委大院》《绝对忠诚》和《湖南好人》之后推出的又一年度新闻精品。该报道播出后引发各界强烈反响,好评如潮。《湖南日报》更是刊发《绝对忠诚初心璀璨——湖南广播电视台高举旗帜弘扬主旋律纪实》一文,对《初心璀璨》给予高度评价。今天,本刊继续带大家走近《初心璀璨》幕后团队!

  《南山上的青春之歌》摄制组

  这个摄制组,可谓是背着“三座大山”上南山!

  第一座“大山”是压力“山”大,指的是从踩点、取景到采访的心路。新闻中心已经有《县委大院》、《绝对忠诚》、《湖南好人》这样的精品力作,拿到《初心璀璨》这个选题时,全组人员感到压力很大。从长沙到城步,400公里高速;从城步到南山,50公里盘山路。踩点一趟,采访一趟,补拍一趟,记者朱屹和摄像师罗辉、谭为走了2700公里。他们日行千里,夜里也不敢闲着,一遍又一遍地讨论,看素材,再讨论,再看素材。得益于南山牧场的工作人员和邵阳台、当地宣传部同志的帮助和支持,也得益于压力最终转化成了动力,摄制组圆满地完成了此次拍摄任务,播出效果相当不错。

  第二座“大山”是咬定“青山”,即从文稿到成片的打磨。杨壮副台长真是一个“葛朗台”,吝啬得很。“聚焦、集中、精简、点中要害”成了他的口头禅。文稿从10000字到1000字,片长从15分钟到4分多钟,谁看着不心疼得跳脚?但好东西或许就是这么打磨出来的。第12稿好不容易配了音,到播出前已经变成第14稿了。打磨《初心璀璨》时经常是这样一个场景:机房里大家坐满了一大排,改改改、磨磨磨,为替换了一个好镜头而起立鼓掌甚至大呼小叫都司空见惯。

  第三座“大山”,是摄制组感受到了以石崇斌老先生为代表的南山108将以及南山创业者们的南山“不老松”精神。采访中,石老用“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来概括自己与南山的60年情缘,他用幽默和豁达超越了苦难,沉淀出初心的份量。张子胜老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南山人。他对南山的感情,就是“南山建设不好,我没脸见人。”柳国英老人说她爱人埋葬在南山,她自己“死也要死回南山去。”杨立新是南山知青二代中的创业佼佼者,他把南山精神定义为艰苦奋斗。他说:“艰苦或许现在不提倡了,但奋斗的精神要永远传承下去。”

  《吉首大学:以艰苦为师》摄制组

  从1938年的国立八中到如今的吉首大学,中间跨度78年之久,摄制组只有一段段硬梆梆的史实资料,缺乏让片子有血有肉的关键———一个或几个能串起这段久远记忆的人。所以,摄制组在半个月内,先后拜访了26人,最后采访了17人。

  找到最后的主人公龙再宇是一个非常离奇的故事。摄制组在翻阅了吉首大学大量的资料后,发现“龙再宇”这个名字频繁出现。58年吉大建校有他,78年重新恢复本科也有他。摄制组第一直觉就是这个人有故事。

  但当摄制组向学校老师询问龙再宇的情况时,好几个人的回答都是:“他年纪起码有九十几了,肯定不在了。”“我记得前几年已经过世了……”失望之余,摄制组只好委托吉大的老师帮忙联系他的子女,看看有什么资料能用。但是结果却让人意外。几个小时后,吉大的老师兴奋地说:“龙再宇还在世!他94了!”

  94岁的龙再宇,是《初心璀璨》系列主人公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夏天天气好的时候,每天还能走1000步。龙再宇的爱人傅泽南毕业于茶峒师范。很多领导把自己的家人安排在吉大工作,但龙再宇到吉首大学担任副校长时,却让爱人到武陵山饭店当服务员。她的退休工资只有1000多块。采访过程中,摄制组向龙再宇提及傅泽南的情况,刚刚还一切正常的老人,帕金森症居然突然加重,身体止不住剧烈颤抖,沉默好久,眼眶也慢慢泛红……

  此外,摄制组还采访了张永康、石泽亮等为吉首大学默默奉献大半辈子的人,挖掘出了许多感人故事,让整部片子更加精彩。

  《不沾光 要争光》摄制组

  袁隆平的故事家喻户晓,杂交水稻被无数媒体报道过。老题材如何做出新意,是摆在摄制组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经过前后20多天,接触了40多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专家后,摄制组最终确定以袁老的小儿子——袁定阳为人物典型采访。他是袁老三个孩子中唯一一个承其衣钵研究杂交水稻的,且从未接受过媒体采访,如果能够采访到他,将是他的媒体“首秀”。

  第一次见到袁定阳博士时,他刚从试验田回来,鞋子上全是尘土。得知摄制组来意后,出于一些顾虑,他婉拒了采访请求。在谈到自身经历时,他总是显得有些“纳于言”,说得最多的就是“我没有做什么”。有时介绍他是袁老的儿子,他肯定会摆手说不要说。袁博士平时出去开会、做项目,极少有人知道他是袁老的儿子。因为袁定阳总是说要给父亲“不沾光,要争光”。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事实上,袁定阳不仅是第三代杂交水稻领军人物之一,还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七大农作物育种的牵头人,将联合45家水稻科研单位协作攻关,培育一批强优势品种的杂交水稻。这些事实又告诉摄制组,他必定是一个“敏于行”的行动派。

  经过四、五天的接触以及跟拍,“慢热”的袁博士才和摄制组熟稔起来。这时,摄制组提出一个想法,让袁博士和摄制组一起回安江农校——袁定阳从小长到14岁的地方,也是杂交水稻之梦开始的地方。摄制组猜想,面对熟悉的场景,或许更能让袁博士敞开心扉。袁博士也欣然答应了我们的请求。

  来到安江农校,或许是触景生情,袁博士终于接受了摄制组的采访。有一句话让摄制组成员印象特别深刻——“为什么屡败屡战,乐此不疲,因为前方总是充满希望,心想下次可能会成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沾光,要争光”的袁定阳,他“敏于行而纳于言”让人敬佩。

  值得一提的是,采制《不沾光要争光》时,摄制组成员张一吟正好面临人生大事——筹备婚礼。为了拍摄,她不得不每天往返于家和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听了十几天故事,见了20多位专家,自己都快成半个水稻专家了。办完婚礼,张一吟没有度假、没有蜜月,继续投入到《不沾光要争光》拍摄工作中。

来源:湖南卫视

编辑:胡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