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慈利县脱贫攻坚战正在紧锣密鼓推进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向新春 刘彦彦 张熙媛 编辑:康晓乔 2016-11-20 10:42:14
时刻新闻
—分享—

  向新春 刘彦彦 张熙媛

  慈利县作为武陵山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集“老、少、边、山”于一体,贫困程度深,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要求,慈利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和大考场,以不攻克碉堡不下火线的决心和意志,带领广大群众攻坚拔寨、勇往直前,今年共计投入扶贫资金5.21亿元,精准帮扶148个贫困村和22079户低收入家庭,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11万人,小康实现程度达到89.1%,比去年提升4个百分点,创造了精准扶贫的“慈利路径”。

  主攻宅居扶贫突破口

  打好易地搬迁当头炮

  “十三五”时期,省里审批下达给该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14390人,其中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数是1560人。今年以来,该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的突破口,成立了“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和“易地扶贫搬迁办公室”,建立了县级领导督导制度、部门联系会议制度、乡镇包点责任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自加压力,超前铺排,计划完成975户3454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超出省里年初审批下达任务数1894人。目前,该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势头强劲,进度较快,成效明显,28个集中安置点和179户分散安置房基本建成。在具体搬迁过程中,为解决用地难题,该县及时研究并制定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有关土地调整与管理的配套措施,多方挖掘土地调整潜力,主要通过改造开垦非耕地、置换安置用地、利用集体预留土地、调整闲置土地、亲友协调转包土地、补偿流转安置用地、利用原有承包地等7条途径来进行协调和给予扶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项目用地要素的瓶颈制约。在此基础上,该县对易地搬迁安置主要采用了两种选址方式,即“山上搬山下”、“山上搬路边”的“有土安置”方式和依托小城镇发展、大峡谷旅游经济区开发等区域经济板块的“无土安置”方式,并严守不准将搬迁户一搬了之的红线,如,零阳镇墨砚村将脱贫目标置于搬迁的核心位置,全力争取水、电、路、气和亮化、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项目,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又如,江垭镇佛榻坪村以易地搬迁点为契机,计划在搬迁户搬出大山之后,恢复近3万亩的生态植被,打造万石坪生态公园,力争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奏响产业扶贫主旋律

  打造乡村旅游生力军

  该县作为全省旅游强县和中国温泉之乡、中国最美休闲度假名县,生态环境优良。基于此,该县立足自然禀赋,努力把依托旅游扶贫推动精准脱贫作为现实路径和最佳选择,充分挖掘全域旅游资源,着力加快旅游产业扶贫开发步伐。目前,该县旅游扶贫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为扶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插上了腾飞翱翔的翅膀,增添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一是切实加快大峡谷经济区建设进程。该县在推动世界最高最长的大峡谷玻璃桥项目建设和开业营运,全力以赴打响张家界东线旅游品牌景区的同时,持续实施澧水半岛国际旅游度假区、冰雪世界、张家界水世界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不断提升禾田居文化旅游产业园、三官寺旅游风情镇、江垭古文化街的旅游发展水平,深度激发大峡谷旅游经济区的发展动力、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二是统筹实施15条乡村精品旅游线路。该县对15条户外旅游线路进行了系统谋划、宣传造势,分步推进、滚动发展,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闲农业、乡村度假、古镇村落、特色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正在逐步打造几个旅游小镇、旅游绿道、研学旅游基地和养老旅游基地。如,该县正在南山坪乡着力开展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示范基地试点,努力将其打造成为集观光采风、游览休憩、休闲度假、户外探险、民俗体验、美食特产等于一体的中国最美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三是积极借助乡村文化引领旅游扶贫。该县以创建“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载体,先后包装了渔浦书院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红岩岭户外拓展园、走千年茶马古道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并组织开展了龙潭河镇“板板龙灯”、禾田谷“醉美花溪谷”、三合口镇“茶文化节”、溪口镇“金秋赏月会”、岩泊渡“龙舟节”等文化旅游活动,全年吸引现场体验游客达30多万人次。

  打通电商扶贫连接线

  构建众创空间大舞台

  该县作为一个山区大县,农业资源非常丰富,但长期养在深山人未识。如何让农产品拥有市场,被社会大众所了解和接受?慈利县委、县政府为此开动脑筋,大胆创新,借助“互联网+蔬菜、林业、茶油、茶叶、中药材、畜牧业养殖”等一批产业开发行动,瞄准电商销售平台,主动与阿里巴巴集团对接合作,努力将电商业务发展作为农产品外销的“金钥匙”,并为此迅速成立了省级“慈利众创空间”,已有张家界牧羊冲古茶文化、古坊印象甘蔗、老山翁食品糖、供销云商一界农户、蜜之源蜂业、辉宏蔬菜种植、双和生态农业等29个特色项目入驻,新增创业主体41个,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站46家,把电商人才和电商服务送到了村民家门口,正在源源不断地将山上长的、地上种的、栏里养的、水里游的农畜产品变成真金白银,蜂蜜、土鸡蛋、花生、大枣、杂粮等产品的网上年销售收入达到5000余万元,贫困山区的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目前,该县正在围绕当地特色农产品,着力打响电商销售品牌,加速实现农特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以适应电商推广和销售的需要。今年豆角、长线辣椒、西红柿等农产品省级绿色已获得认证,张家界丛林养鸡业、峡谷之河有机富硒渔业等获评省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制定洞溪七姊妹辣椒省级地方标准。

  紧扣基础扶贫关键点

  整合各类资源增效益

  今年以来,该县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六到农家”,强力支持交通、水利、农业、扶贫、林业、住建、文化等行业的融合发展,积极解决贫困乡村发展面临的道路、电力、饮水、厕所、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信息网络等一批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切实改善高寒偏远山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保障基础设施扶贫资金投入,该县积极抢抓政府投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发展省级试点的战略性机遇,以县经投公司为主体组建慈投集团,成立了溇澧城投公司、旅游投资公司、扶贫开发公司、溇澧供水公司、城关发电公司、惠民城乡投资公司和交通投资公司,并以此为纽带,积极推进基础设施PPP投融资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与政府合作,让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开发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时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不仅如此,该县大力推动县信用联社成功改制为县农商行,充分激发金融机构服务脱贫攻坚工作的活力。今年,该县已发放扶贫贷款1656笔7380万元,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087万元。另外,该县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为平台,制定了统筹资金使用方案,着力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现已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正由以前各唱各调的“独角戏”开始向党委政府、社会各界与贫困群众协同推进的“交响乐”转变。

  依托社会扶贫能量体

  落实政策保障真兜底

  该县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六个落实”,集中安排一批社会公共事业项目,全方位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今年以来,该县共改造薄弱学校14所、乡镇卫生院6个,新建村卫生室40家、农民健身工程31处、惠农综合服务中心25家、养老服务点79个。不仅如此,该县还积极发挥慈善机构作用,动员工会、妇联、共青团、工商联、残联等群团力量,采取认领式做法联系贫困户,开展扶贫济困献爱心、“筹千金、助千户”、“百企助百村”等帮扶活动。如,慈利县新华渣土运输公司经理向绪文对贫困帮扶对象动真心、注真情、干真事,不仅帮他家修屋建房,而且扶智助学,自己掏出5000元资金放在村委会,让该贫困家庭的孩子定期领取,不再为学费发愁。

  激发群众扶贫内生力

  促使思想观念快转变

  精准扶贫,最根本的还是要引导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带头转变观念,把信心扶起来,把志气扶起来,把精神扶起来。该县的贫困人口和贫困村绝大部分集中在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的偏远高寒山区,并且稍有能力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的都是老弱病残,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抵御风险能力差,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在该县原细毛村开展了“润泽德乐乡村模式”试点,其主要的任务就是整村推进扶贫,确保全体村民在联合劳动体内,在当家做主的位置上,精准享受到党和国家对“三农”的恩惠,同时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指导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实施特色产业精准扶贫,使贫困人群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这为该县精准扶贫攻坚增添了新动力,开辟了新渠道,展示了新前景。目前,原细毛村已完成230多亩田地茶叶栽培,并且已跟广东省一家科技公司对接,待3年茶叶可采摘后,再深加工提炼茶叶,提高经济作物附加值。正如该村支书徐民安所说:“以前扶贫给钱给物,但钱花完之后贫困户还是什么也没有,现在不一样了,贫困户除了持有公司股份,还可以在公司打工,大家总觉得为公司干活就像干自己的事一样,干劲足,有奔头。”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向新春 刘彦彦 张熙媛

编辑:康晓乔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