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游罡华与他的“教育扶贫牵手行动”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姜洪 编辑:王娉娉 2016-11-21 09:01:34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日报记者 姜洪

  考入北大读书,是众多青年学子心中的一个梦想。能与北大有个亲密接触,无疑也是广大青少年求学道路上的一个特殊经历。对教育扶贫倾注热情的游罡华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架起了一座通往北大求知的桥梁——“教育扶贫牵手行动”。11月20日,游罡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目前正在组织一些专家、名师前往贫困地区跟踪辅导学生。

  游罡华与北大的牵手是缘于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并在此后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深鼓舞了从事教育事业20余年的游罡华。

  今年44岁的游罡华出身于“全国武术之乡”湖南新化县的一个武术世家。21岁时,他在桃江县创办了一所武术学校,开始了武术教育的艰难历程。2003年,他将武校转型为湖南省仁山青少年武术俱乐部,致力于“武术进校园”的事业。他开创的模式很快就走进了包括长沙市四大名校在内的20多所中、小学校,并在湖南省掀起了校园武术热。

  为了响应党中央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自2014年起,游罡华将自己的事业转向了北京,并成立了北京德信仁教育科技发展中心,先后携手北京大学工学院与教育学院,共同发起了为国家级贫困县和教育欠发达地区优秀高中生与青年骨干教师,提供培训服务的“教育扶贫牵手行动”公益性项目。项目通过搭建长期性、机制化的公益教学平台,以“集中培训、长期跟踪、教研结合”为主要方式,力图提高参培师生的综合素质,着力改变观念、拓宽视野,并通过传导作用带动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整体跃升。项目开展至今,已为来自黑龙江、河北、河南、湖南、陕西、内蒙古、贵州、青海8省(自治区)20个县的260名教师和近2000名学生提供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和深入思考,游罡华认识到:“教育扶贫比推广校园武术难度更大,其模式必须体现系统性、专业性、长期性、扩散性、公益性五大特点。”经过艰苦摸索,游罡华与他的团队设计出了4个实施步骤——

  第一步为择优选拔。项目组与参与县市教育单位共同选拔出50名品学兼优的学子与6名骨干教师组成一个建制班。每期每班的费用由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爱心人士等资助,资金由专门基金会接收并负责严格管理。

  第二步为集中培训。将所有参培师生集中到北京大学进行21天科学、高效的培训。这种方式是游罡华经过长期思考后的一个创造,针对贫困地区教育在理念、视野、方法上的结构性缺陷,改变传统支教模式“引进去”的方式,力图探索一种“走出来”的有效路径。为此,项目组组建了由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北京市示范性高中名师、高考志愿填报研究专家等组成的培训团队和由北大、清华等高校优秀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并设计了院士讲座、励志教育、方法探析、高中课程要点梳理和综合素质拓展等教学模块。除此之外,还与国旗护卫队、国家图书馆、中国科技馆等单位合作,安排参观访问活动,扩大学生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将自创的一套武术健身操列入培训课程中,这套武术操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北大精神等元素,富有民族传统特色和中华武术精髓。

  第三步为跟踪辅导。项目组携手“北京名师苑”对参培师生进行为期3年的跟踪辅导。方式包括:建立远程网络教学平台;组织专家、志愿者定期回访;高二阶段,组织部分优秀学生来京进行为期7天的强化辅导;高三阶段,组织优秀教师到参培学校进行学科系统辅导;高考阶段,为优秀学生参加自主招生提供条件,为志愿填报提供指导。

  第四步为教研结合。项目组同时启动了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牵头的横向科研课题。该课题旨在对教育扶贫开展长期的系统研究,及时总结项目经验,为政府和社会参与提供决策与参考。

  从小习武磨练了游罡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为了把“教育扶贫牵手行动”做实做好,游罡华放弃了在湖南蒸蒸日上的事业,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其中,也为此付出了自己相当一部分积蓄,但他无怨无悔。游罡华对未来充满期待,他说:“只要我们高举公益的大旗,遵循创新、开放、共享的理念,完全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与协调发展的良性耦合,打破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稀缺和不平衡的现状,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让更多的孩子能走进北大、清华等一流高校,将来学成后能回报家乡。”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姜洪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