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跑出民生“加速度” 增强群众幸福感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朱敏 编辑:王娉娉 2016-11-30 09:43:55
时刻新闻
—分享—

6月28日,长沙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试运营。同时,地铁1号线与地铁2号线在地铁五一广场站形成地铁十字,长沙正式迎来地铁换乘时代。 长沙晚报记者 余劭劼 摄

  长沙晚报记者 朱敏 通讯员 黄熊飞 叶步林 周为

  让生活更有温情,让幸福更有质感,让群众享受高质量生活,是长沙孜孜以求的目标和理想。2013年以来,长沙市委、市政府从群众身边的事情做起,从群众关心的难题改起,倾注真情实感,投入真金白银,一条条民生新政破浪前行,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一项项民生工程如火如荼。一年比一年厚实的民生“账本”,记录着长沙可喜的民生改善。

  关键词:致富增收

  城乡居民收入稳居中部第一

  长沙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从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服务、提高工资收入等方面入手推动居民增收致富,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四年在3%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9961元、23601元,近四年年均增长11%、13%,居民收入居中部首位;城区和县(市)最低工资标准分别达1390元/月、1250元/月,年均分别提高10.3%、9.3%。

  实施路径

  大众创业:三年扶持近12000名大学生在长创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春风劲吹长沙各个角落,让每一位想要创业的人顺势而动,加上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创业的门槛降低,长沙创业活力四射,初创团队纷纷成立公司。

  2014年1月1日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以来,长沙新增企业12.4万户,每万人市场主体839户、每万人企业数271户。近四年来,长沙新增小微企业4.99万户,小微企业新增就业人数17.8万人;拥有众创空间(创客空间)34家,科技孵化器28家,创业基地30家,两创空间合计122家,小微企业拥有专利授权数新增7389件。2014年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以来,扶持11791名大学生在长创业。

  创业就业大潮正在涌动,创造的财富喷涌而出。2015年,长沙人均存款达5.3万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27万元。随着居民家庭财富的增加,理财产品、保险、黄金等投资品收入已经成为居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如今,高端进口母婴用品、智能家居成为越来越多长沙家庭的首选;出门用打车软件、吃饭用手机APP订餐、网上团购电影票也演变成星城居民的日常生活;购买家用汽车的居民家庭也越来越多。2015年末城乡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分别为49辆和36辆,比2012年分别增长34.2%和111.8%。

  帮助就业:四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8.6万人

  长沙统筹推进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全面普及送技能下乡、订单式培训、校企合作培训、双证书制度等培训模式,让群众通过培训提升技能。

  近四年来,共安排就业培训资金5912.25万元,累计培训79.3万人次,职业技能鉴定29.1万人次。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分别达58.6万人、16.6万人和7.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四年控制在3%以内。为就业困难人员安排公益性岗位4104个,确保城镇家庭至少一人就业。

  就业服务:168个街道(乡镇)700个社区建立就业平台

  长沙把公共就业服务延伸到城乡居民家门口,打造覆盖城乡、层级清晰、功能互补的就业服务模式。

  建立市县两级人力资源市场,组建2800多人的劳动保障协管员队伍,全面建成“三级管理、四级服务”城乡就业服务体系,打造“就业大篷车”“就业超市”“15分钟就业圈”等一批就业服务特色品牌。

  特别是创新就业服务理念,整合全市就业公共服务资源,通过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建立跨区域劳务合作机制等举措,形成了线上线下、本地外地、单位个人的“大就业”服务格局,有效缓解了招工难、就业难问题。

  目前,全市168个街道(乡镇)、700个社区全部建立基层就业平台,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职业指导、专场招聘、转移就业、政策咨询等一站式免费服务。

  关键词:社保兜底

  社会保障实现提标提档全覆盖

  长沙率先并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参保农民享受和“城里人”看门诊住院的同等待遇;率先实施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和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城乡居民可以“花小钱、看大病”;率先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实现所有职业人群全覆盖……

  这众多“率先”,只是长沙社保惠民的一个缩影,都在最大限度地发挥着社会“稳定器”作用,使越来越多的群众切身体会到长沙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实施路径

  参保人:

  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一连调”

  近年来,长沙加大社保政策宣传力度,强化参保扩面措施,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标准,实现社保从制度全覆盖到人群全覆盖转变,越来越多的社会民众被纳入不断完善、健全的社会保障安全网。截至2016年9月,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51.6万、168.8万、124.99万、137.1万和114.54万人,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66.5万、504.8万人。

  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持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一连调”,提高到2089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从2016年7月起提高至每人每月145元,逐年增长实现“九连调”,惠及全市77万60岁以上的老人。

  城乡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由2012年的240元/人·年提高到2016年的420元/人·年;职工和居民医保住院医疗费用平均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2%和72%。

  失业保险金标准由最低工资标准的80%提高到85%,提高69元/人·月,失业保险费率降至2%,为企业及员工减负达4.8亿元。

  困难户:精准扶贫助5万余群众脱贫

  长沙大力统筹整合救助资源,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教育助学制度、城市住房廉租等“五大社会救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框架,确保求助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目前,得到城乡低保保障的达20.3万人次,医疗救助30万人次。从2013年开始,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50元,市辖区城市低保标准达到450元。

  长沙率先全省实行城乡居民基本丧葬费全免。特困家庭子女高等教育助学金由500万元/年提高到1500万元/年,近四年共资助13529人,发放助学金4021.1万元。

  同时,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市财政投入扶贫专项资金4600万元,协调部门资金1亿元,实施扶贫项目500多个,5万多群众告别贫困。

  残障人:近10万人次残疾人获政府补贴

  2013年起,长沙在全省率先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并纳入市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困难残疾人每人每月可获120元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可获80元护理补贴,近10万人次残疾人受益,成功创建为“全国无障碍城市”。

  投入资金1.52亿元,实施“光明关爱、义肢助残、贫困残疾儿童康复、辅具适配进家庭”工程,为12399名贫困眼疾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免费为700例贫困缺肢者安装假肢,为3312名0-14周岁残疾儿童进行免费康复服务,为5000户贫困残疾人进行辅具适配服务;做好残疾人大学生、高中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学费补助工作,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87.6%;新增残疾人就业3850人。

  老年人:长沙跻身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目前,长沙老年人口近120万,占人口总数约16.3%,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应对银发浪潮,2015年1月,长沙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9073”(90%的老人依靠居家养老,7%的老人依托社区养老,3%的老人依赖机构养老)养老格局基本形成,跻身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近四年来,为老年人相继开通生活照料、名医问诊、家政服务、生活帮助、紧急救助等服务,对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养老产业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并打造10分钟智慧养老服务圈,初步形成“互联网+照护服务”等智慧养老服务模式。

  建成日间照料中心31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460个,城区覆盖率达到100%。在161个农村社区(村)建设农村幸福院,为农村老人提供居家养老场地,对109家农村敬老院进行了提质改造,进一步改善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条件。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老人都可选择合适的养老方式安度晚年。

  关键词:教育均衡

  率先建成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市

  近四年来,长沙不断新改扩建校舍,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实施校车配置等各项工程,全力破解“上学难、上好学更难”问题,强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让孩子“好上学、上好学”已经成为越来越看得见的现实,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正式启航。

  实施路径

  资源更多:

  建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311所

  2012年以来,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逐年递增,2015年达148.6亿元,比2012年增加35.6亿元,其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由2012年的农村500元、城市421.4元增加到统一的600元,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由2012年的农村700元、城市581.2元增加到统一的800元。

  如今,优质的中小学校多了:城区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50所,新增学位19万多个,建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311所,提质改造薄弱学校450所,率先全省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合格学校全覆盖,其中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比例超过75%;亲民的幼儿园多了:全市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73所,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723所,公办和普惠园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67.8%。注重保障学生安全,标准学生用车实现全覆盖。

  注重公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同享“一费制”全免教育

  长沙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确规定领导干部不得以任何形式提出违规择校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受理任何形式的违规择校要求。对违规接收的择校生,不注册学籍,不核拨公用经费,一律予以清退,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严格实行小学相对就近划片招生、初中微机派位、省示范性高中公费招生计划按比例分配到校,实施中考中招等级制录取,严格实行阳光招生。

  年均投入免费入学和学生资助经费10亿元,留守儿童入学率100%,占全市城区学生总数1/3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100%平等入学,并同等享受“一费制”全免教育。

  率先普及十二年教育,全市高中阶段入学率96.7%,高等学校录取率89.0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72%,率先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人才“定制”:每年输送技能型人才20余万人

  近年来,长沙坚持把提高办学质量、服务地方经济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宗旨,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品牌影响逐步提升。

  推进现代学徒制和预备员工制,对就读全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的全日制学生逐步实现学费全免,建成国家级职教示范县2个,创建国家级示范职业院校5所,建设了市级以上示范性职业院校106所,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2%。

  每年向社会输送各类技能型人才20余万人,极大地改善了全市的劳动力结构和素质,也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积累了经验,让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真正实现“无缝”对接。

  关键词:健康生活

  长沙人均预期寿命长达78.86岁

  长沙在守护群众身心健康的道路上不断努力着:“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城”的就医格局雏形初现;“在家门口看得了病、看得好病”的梦想渐渐成真,成为全国第三批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吃得放心成为平常生活;下楼就能健身运动成为常态……

  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文化体育叠加保障,长沙人均预期寿命长达78.86岁,比2012年提高1.08岁;有百岁及以上老人231人,最长寿者110岁。

  实施路径

  看病就医:基本药物销售价格平均下降30%

  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排队等候的时间远多于医生看病的时间,这种烦恼一直困扰着急于看病就医的群众。为此,长沙启动市级医联体建设,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发挥市级医院人才、技术、设备、信息和管理优势,通过对口合作帮扶,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分级诊疗,一般疾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能解决,缓解了看病难。

  近四年来,市本级总投资7.63亿元,完成卫生基本建设项目7个、县级医院建设项目4个、乡镇卫生院新改扩建项目128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36个、村卫生室建设项目882个,建设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综合服务区152所。

  目前,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达90%,4年增加20%;专业技术人员占比由79.56%提高到81.74%;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分别由每千人拥有2.84人提高到3.46人和2.73人提高到4.37人,医护比由1∶1.11提升至1∶1.26。

  长沙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基本药物销售价格平均下降30%,2012年开始在宁乡县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目前31家市、县公立医院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今后,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将成为普通患者的就诊首选。

  食品安全:连续八年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吃得安全放心、吃得健康营养是老百姓对食品安全最基本、最朴素的要求。长沙大力推进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着力完善农产品追溯体系和快速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把“放心早餐、农村聚餐、摊贩管理、明厨亮灶”等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内容,连续八年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确保了“舌尖上的安全”。

  如今,以早餐为主的豆制品、米粉和湿面行业更加规范,建成了9个豆制品集中生产加工平台,米粉行业获证生产的规模企业已发展到15家,与2012年相比增加了87.5%,小作坊基本消失;农村厨师备案信息公示制度全面推行,建立农村集体聚餐食品责任保险机制;农贸市场硬件设施全面提质,累计标准化改造农贸市场222家,总建设面积40多万平方米;完成“明厨亮灶”标准化改造3000余家,其中视频厨房900家,正在对中小学校的食堂进行远程视频监控改造。今年上半年,经第三方评价机构调查,公众对创建工作满意度达99.28%,食品安全满意度达64.93%。

  现在,长沙市民对食品安全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监管更严格,“邋遢”粉店少了;过程可参与,食材源头好了;互联网+美食,坐在家里可吃遍全球。长沙的“吃货”很幸福!

  就近健身:城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实现

  长沙从统筹建设场地设施入手,最大程度地方便群众就近健身。近四年全市新投放篮球架1237个、乒乓球台935台、室外健身器材1346套、室内健身房85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44平方米;2016年再添足球特色学校26所,总数达70所;开展全民健身项目1861项次,参加人数达1730万人,特别是中小学生暑假可以凭证就近前往游泳馆进行免费游泳,还可参加免费乒乓球、足球、健身、篮球、羽毛球和游泳培训,先后有200多万人次中小学生享受了这一免费政策;城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实现,群众身体素质明显提高。

  随着体育设施的改善,长沙体育事业迎来了“井喷期”,2015年连续举办的亚洲男篮锦标赛、长沙国际马拉松赛、湘江杯国际帆船赛、国际足球友谊赛等,群众参与度高,对外影响力大,健康之城、体育名城已经成为长沙展示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文化休闲:图书馆和文化馆建到群众家门口

  长沙荣获2017年“东亚文化之都”,城市文化品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滨江文化园“三馆一厅”、西湖文化园、新广电中心、长沙实验剧场等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如长沙音乐厅每年至少演出200场,全年平均票价不高于240元/场,让市民有能力享受高雅艺术。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扶持一批有条件的实体书店,近四年全市建成图书馆分馆100个、地铁自助图书馆5个、24小时街区图书馆3个,文化馆中心馆1个、总馆9个、分馆50个、联盟馆5个,真正把图书馆和文化馆建到了群众家门口。

  各类文化服务中心随处可见,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88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700个。2016年精品剧目创作经费增至800万元,市属院团送戏下乡补贴提高到每场1万元,近四年仅市直剧团就“送戏下乡进社区”2615场。老百姓坐在家门口就能欣赏高质量的文艺节目。

  关键词:百姓宜居

  长沙创建国家级生态村镇110个

  长沙大力开展清洁城市、绿色城市、畅通城市、靓丽城市、宜居品质城市和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湘江水更加清澈,“长沙蓝”更为常见,山水洲城更让人喜爱,宜居宜业宜游的美誉度不断提升,荣获“全球绿色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等美誉。

  实施路径

  碧水蓝天:市民出门“100米见绿、300米见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环境是最好最公平最必要的公共产品。

  连续实施两轮“三年环保行动计划”,持续开展“清霾、碧水、静音、净土”行动,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两年提升8%以上。大力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湘江水质日益好转。深入实施全市“三考”静音执法行动,2015年区域噪声和交通噪声昼间平均值分别为54.9和69.6分贝,均达到国家标准(55分贝、70分贝)要求。

  长沙对城乡涉重金属企业、矿山等进行综合治理,未发生涉重金属污染事件。拆除违法建筑2224.19万平方米,实施拆违覆绿1552.03万平方米。关闭影响环保的“五小作坊”1.5万处,城郊脏乱差的面貌明显改观,火灾等危险源大幅减少。加强管网疏浚和应急处置,经受暴雨“考验”。

  长沙实施两个“三年造绿大行动”,新增造林10万亩、绿地9000亩,拆除围墙近33公里,市民共享绿地面积近21.3万平方米。林带、公园、绿地、林荫道大量增加,森林覆盖率达54.8%,新增各类公园121个,出门“100米见绿、300米见园”,展现出“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秀美图画。

  如今,岳麓山等绝大部分公园实行免费开放;花明楼晋升为5A景区,洋湖、关山、黑麋峰等晋升为4A景区。2015年全市接待游客达1.16亿人次,比2012年增长43.43%。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创建国家级生态村镇110个,城乡处处清清爽爽、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出行便捷:南北动脉大提速,迈入地铁换乘时代

  长沙立体交通中心建设步伐加快。高铁直通19个省会城市(直辖区),全国首条中速磁悬浮工程建成运营,实现机场与高铁站及市内地铁的无缝连接。长娄高速等建成通车,长株潭城际轻轨已联调联试,长沙到株洲、湘潭不到30分钟。黄花国际机场跻身全国八大枢纽机场、全球机场百强,拥有通往国际、国内118个大中城市、139条航线,2015年旅客吞吐量1871.5万人次。

  公交都市建设加快推进,地铁1、2号线投入运营,另有4条地铁线加快建设,相继迈入地铁时代和地铁换乘时代。完成万家丽路快速化改造,实现南北动脉大提速。芙蓉北路提质改造直达湘阴,正在实施湘府路快速化改造。全市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万公里,人均道路面积增长1倍。

  新增电动大巴700台,公交车实现提质增量。实施公交补贴,部分线路保留了一元的惠民公交票价。主城区公交车辆增加41.3%,公交线路增加28条,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由27.8%上升至43.1%。淘汰退出黄标车7.2万辆,新投放出租车1500台、租赁自行车4000辆,规范“网约车辆”,建立自行车、步行道等慢行系统,市民出行有了更多的选择。

  2014年起,普通市民刷IC卡7折优惠,学生(不包括大学生)刷卡5折优惠,65岁以上老年人和残疾人则可刷爱心卡免费乘车,300多万人受益。

  完成汽车西站综合交通枢纽现代化改造,实现公交地铁零换乘。启动实施汽车南站综合交通枢纽现代化改造。实施社区及周边支路“微循环”疏堵改造,疏通支道小道500多条,新增车位2.5万个,停车难、进出堵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居住舒心:人均居住面积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

  长沙一手抓商品房规划建设,以市场的力量提升居住品质,一手抓住房保障,以公共财力保障弱势群体住有所居。

  目前,长沙九成以上的家庭拥有自有产权住房,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45.34平方米、56.47平方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近四年来,长沙建设各类保障房9.5万套,18.3万户困难家庭圆了安居梦;扶助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8万户,让偏远贫困的村民住上了安全放心的好房子;加大棚户区、工矿区改造力度,改善住房条件的家庭达16.54万户;着力解决6.9万户房产办证遗留问题,赢得群众点赞。

  为让老百姓住得舒心,长沙大力美化公共环境和完善配套设施,在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实施“四增两减”(增加公共绿地、增加公共空间、增加配套设施、增加支路网密度、减少居住人口密度、减少开发强度)惠民政策,完成棚改902.79万平方米。推进老旧社区提质改造,改造背街小巷110条、老旧社区67 个。

  在推进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同时,长沙大力开展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启动南、北横线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市县1小时、县乡1.5小时通达。加快农村使用自来水,让53.6万农村居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加快建设15个小城市、中心镇和特色镇,大瑶镇入选全国首批特色小镇。长沙城镇化率三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数十万村民兴高采烈过上了市民生活。

  关键词:安全公正

  荣获全国综治工作最高荣誉“长安杯”

  长沙着力建设最具安全感、公平感、正义感城市,成功创建首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连续6次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市,荣获全国综治工作最高荣誉“长安杯”奖。

  实施路径

  群防群治:10万余人组成平安志愿者队伍

  长沙将“平安长沙”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健全市综治委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深入开展平安乡镇、平安工地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组建了由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等10万余人组成的平安志愿者队伍。健全社会治安防控网,1700余名机关民警常态化夜巡,确保“核心区1分钟”快速反应,“两抢”发案下降了4成。实行接警直接派警改革,警察到达现场的时间平均缩短了宝贵的1 分45秒,投诉减少45.2%。

  加快“天网工程”建设,政府投资建设的5万个公共监控摄像头遍布大街小巷,24小时不间断守护全市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天网工程”与市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对接,遇到突发警情能迅速确定警情发生的准确位置,第一时间调度案发地周边警力。如2014年3月14日,开福区发生一起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案件,综合指挥中心进行可视化快速调度,巡逻民警在2分钟内到达现场,果断击毙行凶歹徒;2016年2月22日,望城区一小学生走失,望城区公安局通过视频追踪,当晚就找到了人。

  同时,健全基层治安防控网,组建近4000人的治安巡防队;健全重点行业、重点人员治安防控网,涉恐等重点人员落实24小时“四见”措施。

  全天候的人防、技防、物防,近四年全市刑事案件下降20.74 %,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到安全、踏实。

  阳光信访:

  网上信访系统录入和应用率

  走在全省前列

  长沙畅通信访渠道,将“整治信访积案久拖不决、久诉不息问题”纳入重点专项整治项目,各级各部门领导主动包案、接访下访、综合施策,化解了一大批疑难复杂信访积案。

  深入开展大走访、大交流、大帮扶,广大党员干部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家庭,说知心话、搭连心桥、办热心事。积极推广网上阳光信访,主动运用“互联网+信访”新模式,全市网上信访系统录入率和应用率均走在全省前列。

  积极开展“群众路线”“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风政风明显好转,节约近10%的财力,全部用于为民办实事,涉及社保就业、教育卫生、环境保护、交通水利和住房保障等多个民生领域,架起一座座连心桥,办成一批批好事实事,做到“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

  改革创新:

  90%民生事项在社区即可申办

  长沙大力推进司法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刑事速裁、涉法涉诉信访机制改革、审判长负责制、社区矫正改革试点、社区事务“一站式”管理等一大批具有长沙特色的改革成果,让老百姓更多地感受公平正义的阳光温暖。

  近四年提质改造村(社区)156个,村(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平均面积由2013年的不到500平方米增长到如今的718平方米,90%的民生事项在社区(村)就可以申报办理。

  大力实行行政审批制度等改革,市本级行政审批减少58.2%,行政审批较法定时限缩减65.4%,办事更容易、效率更高、服务态度更好,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群众冷暖时刻放在心上。近四年来,长沙着力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推动民生事业提标提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明显增强。然而,发展没有止境,民生改善永远在路上。实现“民生更爽”,长沙砥砺奋进!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朱敏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