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周月桂
7日“大雪”,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立冬、小雪、大雪,不知不觉已到了冬季第三个节气,接下来是冬至、小寒、大寒,这一轮节气便已走完。
充满诗意的节气是关于时间的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日前,“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细心的人们会注意到,农历二十四节气却暗合着公历的节奏,此外,节气描述的物候与湖南气候却并不一定相符。
二十四节气是阳历不是阴历
我们日常所见的日历上,往往同时有两套历法系统:一套是现在通用的公历,又称阳历,一套是农历。农历的月初总是对应着新月,农历的十五或十六总是对应着满月。然而,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在农历里却是不固定日子的,反而在公历中的日子相对固定,比如每年大雪总是在公历12月7日左右。
事实上,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而二十四节气正是其中的阳历成分。
世界上的历法有三大类型:一是阳历,只考虑太阳的周年运动,也就是地球的周年绕日公转造成的,现在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如此,一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二是阴历,只考虑月亮的周期运动,这样的历法今天伊斯兰世界仍在使用,即所谓回历,一年的长度,平年为354日,闰年为355日。三是阴阳合历,中国的传统历法便是阴阳合历。
阴阳合历与阴历一样,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作一个月,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来调整四季。阴阳合历是阳历与阴历兼顾的历法,融合了地球、月亮、太阳运转的周期。
而“二十四节气”正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因此二十四节气正是我们传统阴阳合历中的阳历成分,在公历中的日子才会相对固定。“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节气不一定对应湖南气候,但仍有指导意义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不过,对于湖南来说,季节的推进有时候要比黄河流域慢半拍。
比如立秋时节,湖南往往还酷暑依旧,而立冬时分,仍是秋高气爽。又比如7日起就要进入的“大雪”节气,对于湖南来说,此时见到大雪的机会还很少。
不过,气象专家表示,节气有时候更多表示是一种趋势,大部分节气仍然具有参考意义。
此外,虽然“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在今天已经逐渐减弱,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古人认为,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冬令进补确实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此时节,可多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大雪节气前后,湖南的柑橘类水果大量上市,适当吃一些可以防治鼻炎,消痰止咳。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月桂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