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扛起脱贫富民的责任大旗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邓伟 编辑:王娉娉 2016-12-15 09:05:34
时刻新闻
—分享—

  脱贫攻坚,关键在党。

  新化县着力夯实党建基础,努力探索“党建+”模式,在全省率先推行“党建提质促脱贫提速”的“双提”工程。1563个基层党组织48175名党员,迎着鲜艳的党旗凝聚起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化党建优势为脱贫优势、党建活力为攻坚动力。

  以“三个融合”构建党建促脱贫新格局

  新化县坚持以党建工作统揽扶贫开发工作,统筹融合,共同提高,使推进精准扶贫、加快脱贫致富成为各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和主动担当。

  坚持目标融合,无缝对接。把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心放在找“贫”根、寻“困”源上;把村级阵地建设的重心放在服务困难群众上;把村级班子建设的重心放在强化精准扶贫的组织保障上;把党员队伍建设的重心放在为精准扶贫的示范引领上。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做到哪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就开展到哪里;精准扶贫的难点在哪里,党建工作的重心就在哪里;扶贫产业发展到哪里,基层党建工作就开展到哪里;贫困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党组织服务的重点就在哪里,实现基层党建和扶贫开发的“无缝对接”。

  坚持问题融合,聚焦重点。聚焦组织软弱涣散、班子战斗力不强、党员队伍作用发挥不好、工作机制不全这些导致贫困村贫困的重点问题,着重从基层党建工作方面查原因、找病根。全县各驻村帮扶单位党组织、工作队和第一书记通过座谈、走访等方式认真查找和排查帮扶村党建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帮扶村贫困的根本原因,找准每个贫困户致贫的根源。全县各贫困村共查找出党建与扶贫方面的问题1445个,都分别建立了问题清单、整改措施和责任清单。

  坚持项目融合,互促提高。坚持加大项目整合力度,用好用活各种扶贫资源,将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与党组织阵地建设“捆绑”起来;把群众愿望、群众需求与党建项目紧密结合起来,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3大类、41项涉农资金“一揽子”整合投放贫困村,着力改善基层组织基本阵地,建设了一批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的项目。两年来,累计整合部门资金2978万元,社会投入8445万元,建设了重点产业示范片3个,重点产业示范村252个,发展模式化稻田养鱼3万亩;覆盖贫困户1.7万户5.62万贫困人口。

  以“三联三帮”舞活脱贫攻坚的组织“龙头”

  新化县将单位联村帮扶、干部帮扶和党员帮带群众、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常驻帮扶、“三点合一”,聚集力量,持续推动各种资源和工作力量下沉到基层,为扶贫开发注入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机关事业单位联村帮扶。各帮扶单位共为帮扶村争取项目372个,投入帮扶资金820多万元,协调项目资金1.5亿元。同时,充分发挥第一书记的“尖兵”作用和帮扶党组织的脱贫致富“桥头堡”作用,共选派帮扶干部474名,第一书记244个,从县级以上机关单位选派第一书记190个,并确保财政为第一书记每人每年安排不低于1万元工作经费。并指导督促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修订完善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规划,统筹当前和长远,兼顾需要和可能,合理规划符合本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的主导产业。

  乡镇领导干部联片帮扶。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在产业相近、位置相邻、资源互补的村之间以包干负责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为联系纽带,促进抱团发展、联动脱贫。拓宽带头人选配渠道,支持鼓励有意愿、身体好、能干事、会做群众工作的退休干部担任联村党组织书记或村“两委”主要负责人,配齐配强村级班子。实施“党员带富”行动,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在贫困村发展旅游服务、农业产业等集体经济项目48个,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62个。

  各级党员干部联户帮扶。紧紧抓住深入开展“一进二访”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契机,建立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制度,实行“1+x”帮扶模式,每名家庭条件较好或有技术的党员,根据自己的能力认选1-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以传授技艺、提供就业和门路等方式帮助脱贫致富。全县机关党员干部共结对帮扶贫困户16624户,送去和协调帮扶资金1641万元,帮助解决实际问题826个,实现了贫困户帮扶全覆盖,全县60%以上的贫困户参与了产业发展。

  以“六项举措”确保“双提”工作落地有效

  如果没有一支有战斗力的班子,没有一套严管队伍的机制,没有一群敢于奉献的优秀党员,脱贫攻坚也就难以落到实处。

  建强班子,打造精准脱贫的坚强领导核心。全县每个村都培养了2名以上优秀后备干部,共培养村级后备干部2512名,培养农民大学生86名,为村级班子建设培养了人才储备了力量。分别组织了贫困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专题培训班和驻村帮扶工作队长培训班,分别对488名贫困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和122名工作队长分别进行3天集中培训,着重加强了党建、精准扶贫、项目建设等方面的业务培训。

  提质队伍,建设精准脱贫的先锋队。坚持把提高党员队伍的“双带”能力。贫困村年内新发展党员85名,共排查出失联党员249名,经多方查找,找到204名,将185名重新纳入组织管理,将19人作退党除名处理,对45名失联党员作自行脱党除名的组织处置。组织贫困村党员每年集中培训都在2次以上,集中培训党员达1.1万多人次。

  完善机制,保障精准脱贫的有序推进。推进以村务监督为重点的乡村法制治理机制。2015年,全县各贫困村实施的372个项目、贫困户和低保户的确定等都严格实现了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进行民主决策,村委监督委员对扶贫项目的实施和资金管理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督,对项目的决策、实施和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及时进行了公示,确保了项目决策民主、资金管理使用规范、群众知晓,促进了扶贫开发的规范有序推进。

  建强阵地,提升服务贫困群众水平。帮扶单位整合各类帮扶资金,为活动场所建设提供资金保障,72个没有村级活动场所的贫困村,在11月底前都高标准完成了建设任务。同时,各贫困村加大了村级活动场所的提质改造和规范化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将村级活动场所规范建设成了民意收集、民情分析、民事调处、民利保障、民乐活动的“五民”服务中心。

  壮大集体经济,注入精准脱贫新动力。县委明确要求贫困村每村每年用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帮扶资金不少于2万元,每个贫困村在三年驻村帮扶结束时,都要有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要达到4万元以上,从根本上解决村级组织服务经费不足的问题。各驻村帮扶单位积极引导支持村级组织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经营集体资金、发展集体产业。把涉农部门在农村的公益性小型工程设施(小水库、小塘坝等)投资形成的集体资产、集体土地、集体资金参与支持当地企业、产业发展,入股分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红色股份”。

  做强产业,加速精准脱贫步伐。创造性探索出“五色”产业这棵“摇钱树”,即以黑猪、黑茶、黑米为代表的“黑色”产业,以南竹、蔬菜为代表的“绿色”产业,以杨梅、桃树、油茶为代表的“红色”产业,以金银花等中药材和玉米为代表的“黄色”产业,以李树、稻田养鱼为代表的“白色”产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以“三统一、两确保”(即统一为贫困户提供种苗、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保价回收,确保稻田养鱼品质安全、确保农户效益)的服务模式,让贫困户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卖得出、零风险、保增收”。(邓伟)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邓伟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