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老年人玩微信 有热情还要有慧眼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彭海英 编辑:陈佳婕 2016-12-17 10:52:10
时刻新闻
—分享—

老来伴。 周文静 摄

老来伴。 周文静 摄

漫画/何朝霞

漫画/何朝霞

  长沙晚报记者 彭海英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老年人玩微信成为日常生活一大乐事。但在转发信息、晒朋友圈过程中,有些老年人对微信里的谣言、骗局识别能力较低,容易间接成为谣言的“传声筒”,或上当受骗蒙受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提示老年人,玩微信别啥都点、啥都转,啥都信。

  谨慎转发 不要什么都信

  12月5日的晚上 ,一位网名叫月亮的老人在微信群里转发了一则“据某官方媒体披露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几位历史人物的生活言行,此微信一出立刻在老人群里炸开了锅,老人们有的表示不信,有的请转发者澄清出处,有的表示此文立场有问题,有的表达愤慨……月亮老人感觉自己都糊涂了,好心分享的微信,怎么招来这么多非议?无独有偶,小学家长林玲近日也被自己的妈妈莫娭毑搞得很烦,因为莫娭毑经常在家长群里转发一些雷人的微信,今天是莫言谈儿童教育拍案而起的,明天是白岩松号召大家抵制日货的。转发的微信内容,不是耸人听闻,就是片面过激,一看就是博眼球博点击率的。对于几个家长们善意的哂笑,林玲很是无奈:“没办法,讲不信,她自己原来还是大学老师,现在尽搞这些没名堂的事。”

  时下,手机微信的流行给老人们原本单调闭塞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和见闻。老年人热衷于转发科学知识,保健养生、爱心救助等文章,比如某种食物吃多了中毒、某种家庭用品危害很大等;当看到某地发生危害性较大案件、假借名人之口的煽动性文章也不加分析地转发分享。老年人由于识别能力有限,常常不经分析甄选,盲目转发,可能会造成身边好友误信,还带给家人不必要的困扰。

  长沙市老干局王瑞兰认为:老年人喜欢在微信上聊天、发照片,在交流中找到快乐和生活信心,这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是好事。一部分老年人因观念传统、思维固化,喜欢发一些过时的言论,只要没跑偏也都无伤大雅。但老年人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提高“去伪存真”的能力。很多微信谣言特征明显,比如言语夸张过激,大量使用惊叹号;或对某一事件的描述没有准确日期,或是打着名人旗号;更有甚者,有的微信文章宣称:转发多少人就会有福降临,看到不转发就会有祸发生等等,这些经过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违背法律和常理的微信,老年人要谨慎转发。

  密集转发 不小心成了骚扰

  小邓因为工作原因经常跟老年人打交道,微信朋友圈里有很多老年人,这些老年人来自不同的行业,各自有不同的爱好,于是,有些喜欢写诗的老人一有诗歌就私信小邓分享;喜欢宣讲的老人每次都把宣讲稿发给小邓,有的求指点;有些老人喜欢把自己拍的照片发给小邓分享;还有些老人只要看到觉得有用的微信也热心地私信给小邓,还有的老人不光发私信还不厌其烦打电话来征求意见,“能不能帮忙修改一下文章?”“我拍的照片你看到没有?怎么样?”小邓的手机从早晨开始就不停地震动,“不反馈一下,怕伤害老人的热情,一一反馈吧,又没那么多时间!”为了不影响日常工作,小邓只好部分选择了免打扰。

  老年人因为时间充裕,接触面较窄,喜欢通过微信交流表达情意,得到家人朋友肯定,找到被需要的存在感。但也要注意把握分寸,在私信给朋友分享时,先考虑清楚朋友是不是一定需要;如果仅仅是分享,就不一定非要朋友给回复;另外,给上班的熟人朋友发私信、打电话,要考虑他们是不是在午休?周末他们是不是不愿被打扰等因素。

  保护隐私 防止被骗

  老年人因为怕孤独,寂寞和节省、爱贪小便宜的心理,成为骗子行骗的重点对象。遇到微信里的一些“红包”“促销”“免费领取”信息,很容易被吸引,并积极参与或大量转发。还有一些消息,称转发多少次可以获得福利。但这些消息很多是为了套取当事人个人信息,有的纯粹为了营销而虚构促销信息免费打广告。还有的所谓红包含有病毒,一经点击会让手机中毒。

  老年人首先要杜绝贪便宜的心理,其次面对这些“实惠”,要自己看清或请家人分析是不是官方权威的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再决定是否转发或参与。另外要学会保护隐私。很多老年人喜欢在朋友圈里晒家人,有的老人把儿子在哪儿上班、孙辈在哪儿上幼儿园、家在哪里住等个人信息,毫无保留“晒太阳”。这无形中泄露了家庭内的隐私,比如孙辈的相貌、幼儿园的地点、父母不在家的时间段等。一旦遇人不淑,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彭海英

编辑:陈佳婕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