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准点子 步步为“赢”
——雨花经开区年度综合排名居全省134个园区榜首探秘
湖南日报记者 姚学文
通讯员 毛敏轩
临近年末喜事多。前不久,湖南省产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一年一度的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最新年度发展综合评价报告发布。报告显示,雨花经开区以综合得分110.07分,荣登全省134个工业园榜首。而该园区前两年的排名分别为第26名和第10名,可谓年年“加速度”。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新情况下,雨花经开区何以能逆势上扬、领跑全省园区?
“在每个关键节点上,园区都恰到好处地把握好了机遇和节奏,这是园区制胜的关键。”谈起成功“秘诀”,园区有关负责人乐呵呵地说。
作为长沙市“五区九园”中最年轻的园区,雨花经开区在2003年创办初始,正是国内工程机械发展最红火的时候。目光敏锐的园区决策者抓住这个机遇,将工程机械作为园区一大支柱产业培育。短短几年,数百家机床、数控、制造等工程机械企业在园区落户。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大力拉动内需,工程机械企业迎来高速发展期,也带动园区“后来居上”,不断赢得“满堂彩”。
“那几年,园区经济快速发展,产值和税收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幅度。”知情人透露。
随着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园区决策者大力实施转型升级。
三湘客车,是园区的“元老”企业,一度为园区经济发展发挥了支柱和带动效应。然而,作为一家老牌国企,也面临产品落后、机制不活等诸多困境,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地处深圳的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当时也有向内地转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想法。二者一拍即合。2009年8月,长沙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正式落户园区。2010年5月,投资20多亿元的比亚迪电动客车基地正式投产。
着力于新能源汽车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的“比亚迪”,随着一台台崭新概念的电动客车下线,给湖南、全国乃至全球的汽车产业,带来了一股清新气息,开启了汽车产业的革命之路,也给园区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2014年,在国内自主品牌汽车面临巨大压力的形势下,长沙比亚迪产值实现倍增,达到100.13亿元。
2015年,投资50亿元的比亚迪电动卡车和特种车项目在园区落户,并创造了“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建成”的“长沙速度”。目前,这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2015年,长沙比亚迪完成工业产值130亿元,同比增长30%。今年1至11月,实现产值137.5亿元,同比增31%,持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2015年,国家发布《中国制造2025》,被人们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智能制造时代迎面而来。园区迅速抓住这个机遇,着力培育机器人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内乃至全球有名的机器人企业前来入驻;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和助推原有的工程机械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规模化转变。
科达智能,原来是一家传统机械制造企业,年产值一直在2000万元左右徘徊。转变为以隧道施工机器人为主的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后,去年产值超过1亿元。唯科拓石油,原来是一家从事研制和生产石油井下工具为主的企业,转变为油田开采机器人制造企业后,其相关技术参数达到了国际水平。如今园区积聚了机器人企业97家,其中全球知名机器人企业近10家,成为全省唯一的机器人产业聚集区。
今年10月,园区又一条新闻引起媒体关注:中国(长沙)创新设计产业园在这里开园,这是我省目前唯一的设计产业园。据介绍,创新设计前景无限,不仅能增值产品,而且能够培育新的产业。目前,已有东方麦田、青岛设计等42家知名设计机构,中南大学等14所高校产学研基地入驻。设计产业园开园,标志着园区现代服务业迈入快速发展轨道。
善抓机遇,使园区一步一个台阶,不断实现腾飞。如今,园区产业全面更新换代,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和创新设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强势崛起,带动经济不断加速。今年前11个月,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2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2%、28%。预计今年规模工业总产值将达370亿,税收将达14亿。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姚学文 毛敏轩
编辑:陈佳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