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刘跃兵
通讯员 乐水旺 房辉胜
“我要买到红薯粉才回家!”12月21日,从广州到宁远县太平镇新坪下村收购红薯粉的陈小强“赌气”地说。
市场上红薯粉的售价每公斤16至20元,而该村的红薯粉上门收购价每公斤至少28元。为什么这里的红薯粉价格贵,还有人抢着要?
走进新坪下村,家家户户门前竖着3根木料支撑的架子,上面悬挂着过滤袋。村民唐田兴把磨成浆的红薯倒入过滤袋,往上面淋水。接着,他双手用力拧、压过滤袋,把红薯淀粉和水挤入下面的木桶里。3次过滤后,晒干的淀粉就可以用来做红薯粉了。
81岁的村民唐昌学家,柴火正旺,10多个村民忙碌着。这是该村“吃粑粑,做薯粉”的老传统,一家做红薯粉,多家来帮忙。来帮忙的人不要工钱,主人把煮熟的第一锅红薯淀粉,舀出一些沾上糖,犒劳大家。然后,男村民往剩下的热红薯淀粉里添加干红薯淀粉、水,用力揉搓,直到不黏手,进入最后一道工序——“线粉”。
锅里的水已经沸腾,男村民把揉好的红薯淀粉团放在中间有孔的木勺里,一只手拿着木勺置于水锅上方,另一只手有节奏地拍打淀粉团,淀粉就像线一样,散落在锅里。一会儿,粉条浮出水面,女村民赶紧捞出来放入冷水里,再晾到竹竿上,红薯粉就做成了。
该村会计唐龙清介绍:“我们村做红薯粉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按现在红薯亩产2000公斤计算,每亩产值在6000元以上。是全村重要的致富产业。”
记者问:“村里的红薯粉这么好卖,就没有人掺明矾等吗?”村支书唐龙辉自信地回答:“我们有村规民约,要求大家自觉维护本村红薯粉的声誉。而且,按传统工艺做红薯粉,多人协作,能相互监督。要是在红薯淀粉里加了明矾等,会出现黏性不足等问题,传统工艺很难加工。”
唐龙清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全村已加工红薯粉超过5万公斤,销售收入140多万元。而且根本不用出村卖。仅加工红薯粉一项,全村人均增收800元。”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跃兵
编辑:康晓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