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峰农民种田不再为水发愁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贺威 段云行 编辑:夏君香 2017-01-06 10:27:34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日报记者 贺威 段云行

  通讯员 朱纯良

  【百姓点题】

  冯成阳:娄底市双峰县永丰镇农民

  一些沟渠、电排没人管理,一到夏季灌溉高峰期,家家户户扛把锄头抢水,还有人偷水截流,为了水打架流血,稍高点的田没有水,有的只能种一季。要是政府能推动农田水利设施有人管,有钱管,管到位,让农民种田不再为水而劳心伤神就好了。

  【改革攻坚】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粮食生产的基石。地处衡邵干旱走廊的双峰县,有全国粮食生产重点县、省级贫困县两顶帽子。保持粮食稳产增产,按产业脱贫需要整体布局水利设施,是双峰县农田水利改革的现实需要。2013年10月,双峰县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一场颠覆以往重建轻管思维的管理体制改革悄然展开。

  确权发证,厘清“该谁管”

  1月4日,在双峰县水利局,记者见到了绿色封皮的水利设施产权证,它从法律上明确了水利设施的权属,就像车辆、房屋的产权证一样。

  为什么要发证?干了多年水利的双峰县水利局职工戴圣友深有感触:乡镇、村组集体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功能趋弱,逐渐使得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管护主体缺位。

  连是谁的都很模糊,管理不善的状况可想而知。双峰县组织干部调查摸底、现场踏界、产权界定,确定产权为国家所有362处,农村集体所有57607处,社会投资者所有8处,确权率100%;颁发产权证书23250份,颁证率100%。

  产权清晰了,按照产权证书规定范围,双峰明确产权所有者或经营者为工程管护主体,县、乡、村、产权人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签订管护合同,县水利局统一制发管理权证书。

  荷叶镇清泉村的彭坚新是外出务工的能人,2013年他回报家乡出资130万元,修整山塘和农田基础设施。作为回馈,他获得了山塘的经营权,也成了管护主体。要让山塘既满足村民灌溉的公益需要,又持续获得养殖的经济效益,认真管护是他的不二选择。

  因地制宜,落实“怎么管”

  双峰县甘棠镇村民王太平是村里的水利员,每隔几天,他就要巡查一遍村里的水塘、沟渠、电排。像王太平一样,双峰每个行政村配备一名村水利员,负责管护、巡查水利设施,调处简单水事纠纷。为了指导农民管水,全县17个乡镇都成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村级成立农民用水户小组。

  水利设施确权颁证后,管理主体明确了,但不是所有管理主体都能管好水利设施。配水利员,成立用水协会,目的就在于落实管护责任。

  永丰镇洋荆灌区在政府协调、服务、监督下,村民按自选、自建、自管、自用的“四自”模式,将水库、水渠、电排整修一新,加上水利员的管护,以前要10个小时水才能流到的田块,现在20分钟就可以灌溉。

  “‘四自’将节约的成本投入到了建设、管理中,提高了村民建、管的积极性,他们自主决定的项目更加符合实际。”双峰水利局长彭亮说。

  基层水利服务机构集中管理,专门管理单位管理,承包、租赁、拍卖等管理,委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托管……在不断探索中,双峰县涌现出多种行之有效的管水模式。

  多元筹资,确保“有钱管”

  水利建设、管理,资金是个绕不开的坎儿,如何发挥有限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双峰按照“各炒一道菜,共办一桌席”的做法整合涉农资金,去年就整合6.8亿元,60%用于农田水利。县里还实施以奖代投,筹集水利建设专项奖励资金,县政府对山塘清淤按面积每亩奖励,各乡镇也拿出配套资金。

  以奖代投激活了全县农民水利建设的积极性。花门镇东桥村募集资金70万元,清淤整修、新挖山塘。近3年来,双峰农民自筹管理资金达1840多万元。

  改革极大地释放了“红利”,农民种田不再为水发愁,双季稻成了主流。2015年,双峰解决了6.71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6.55万人告别水患,新增灌溉面积1.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基础。双峰的试点工作已通过省水利厅考核验收,考核得分名列全省第一。

  【改革心声】

  双峰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县委改革办主任 屈伟洋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先找出产权不明这个症结,再对症下药,明晰产权,创新管理,强化要素保障,取得了阶段性突破。接下来,我们还要在试点基础上,深入推进农田水利综合改革,实行定额供水,建设“互联网+农田水利”智能化灌溉系统,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目标。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贺威 段云行

编辑:夏君香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