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军 靳印 摄
湖南日报记者 李寒露
通讯员 符水英 靳印
新年伊始,桃源县国税局税管员杜军早出晚归,为其联系的580户个体户开展催报催缴、纳税辅导和税款征收等工作。1月11日上午11时,去乡镇忙碌了几个小时的杜军,终于抽出时间,在回城的路上接受了记者采访。
谈起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经历,杜军朝记者憨厚一笑,淡淡地说:“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于自己来说,只是小事一桩,而对于白血病患者来说,却可以让其生命之光重新闪耀。我觉得这样做很值得。我联系的一些个体户知道了我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都很支持我的工作。这让我觉得,应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在同事眼中,黑黑瘦瘦的杜军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单位每年组织奉献爱心活动,他都积极参加。在纳税辅导、环境保护、扶贫助学、抗洪抢险等活动中,他总是走在前面。单位组织无偿献血活动,他撸起袖子就献,一献数年。2009年,他在一次献血时,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16年3月9日,经系统管理中心检索,发现北京有一个求助的白血病患者与杜军的HLA(白细胞抗原)初配型结果吻合。这种非亲缘配型成功几率,只有十万分之一。当工作人员将这一结果通知杜军时,他毫不犹豫地同意履行捐献的意愿。
“最初,母亲不同意我这么做。”杜军坦言,捐献造血干细胞过程复杂,除了要克服自己的心理压力,还要过家人反对这一关。面对母亲等亲人的反对,杜军耐心给他们讲捐献过程,讲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真的没有什么危害。善良朴实的母亲被儿子说服了。“毕竟,这能救一条命啊!”母亲反过来做其他亲人的工作,并陪儿子去医院。
2016年7月,采集血液样本进行高分辨检验时,正值桃源县城防汛工作最紧张的时候,杜军每天在防洪大堤和单位间连轴转。7月27日,他从防洪大堤上下来后,马上赶往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结果10项指标完全匹配。这种百万分之一的几率,意味着受捐者出现排斥反应的可能性很小。
当年8月3日,杜军在母亲陪护下,赶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8月4日至7日,他每天都需注射两支动员剂,服用钙片和牛奶,用来加速造血干细胞生成并释放到外周血中。
8月8日8时,杜军做好了一切前期检测工作。受捐者体重只有34公斤,需要的造血干细胞量少。医生为杜军设定的循环血量为11900毫升,相当于体内血液循环2次。杜军的双臂被插上针管,一只手臂输出血,通过装置分离造血干细胞后,再从另一只手臂输回。回血时,在血液中加入了抗凝剂,这导致血钙下降,会产生麻木的反应,加上双臂不能弯曲不能动,护士为他注射葡萄糖,以缓解麻木症状。
下午2时20分,医生拔掉了杜军双臂上的针头,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圆满结束。随后,由杜军捐献的14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装进恒温箱,飞运北京。
杜军回到病房,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为他颁发了荣誉证书。省、市、县国税局领导对他进行了慰问。被救助的白血病患者也写来了情真意切的感谢信。
今年43岁的杜军,成为全国第5873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我省国税系统捐献造血干细胞第2人。
点评
每次造血干细胞捐献过程,看上去平淡无奇,但都是一次挽救生命、与死神赛跑的惊心动魄的过程。
助人为乐的杜军全力配合,完成了一次让别人的生命之光重新闪耀的捐献,成为全国第5873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在其人生中留下了光彩而荣耀的一笔。
“5873”,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种精神,闪耀着人性的高尚与人间的大爱。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寒露
编辑:康晓乔